簡樸─生態困境的出路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神學

簡樸─生態困境的出路

2003年12月04日
作者:陳慈美 (生態關懷者協會)

簡樸所要的代價當然很大,然而,簡樸的反面──繁複──所要的代價更大。」~傅士德

一、富裕的窮人加倍蹂躪環境

富裕和貧窮都是產生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因為依附在富裕的「貪婪」和依附在貧窮的「剝奪」,是造成環境傷害的兇手。

貧富之間的鴻溝日益加深,也是造成今天全球生態困境持續惡化的一項主要原因。由於富人不斷累積財富和權勢,使得窮人一再被壓榨,只好轉向剝奪自然資源,難怪有人認為自然界是社會上弱勢團體中最弱勢的一環。

台灣四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造就了許多富有的人;不當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相關因素的配合,財富的累積並沒有相稱心智或靈性成長來配合,整個社會呈現出「財大氣粗、心靈貧乏」的不協調。這時候,受害最深的就是自然環境─我們以「富人的貪婪」和「窮人的剝奪」,雙重地來蹂躪上帝所賜給我們的美麗島嶼(例如:高山茶、檳榔、高冷蔬菜、果園、小木屋、高爾球場、垃圾掩埋場、墳墓、遊樂場、野釣野營區…等等,可說是無遠弗屆、無堅不摧),使得台灣的自然環境正快速的潰爛,維生系統不斷瓦解。

解決台灣的生態問題,最根本方法就是驅逐依附在富裕生活裡面的惡魔「貪婪」和依附在貧窮心態背後的惡魔「剝奪」。任何環保或保育措施,不論透過怎樣的途徑,也不論是由什麼單位來主導,如果不是真正針對「貪婪」和「剝奪」這兩個惡魔來加以迎頭痛擊,那麼便註定會徒勞無功的。

二、聖經對現今經濟觀的挑戰

如果教會體認到這其實就是一場屬靈爭戰,我們便要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以弗所書6:10~17)迎戰,以上帝的道作我們的寶劍。

舊約指出大地是屬於上帝的,因此不能永遠據有;到了禧年的時候,所有田地都當歸還原主。事實上,禧年的目的是要定期把財富重新分配,這與現今認為人對私有財產有絕對支配權的看法完全不同。除非我們忠實地遵行有關禧年的命令,否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古老問題,永遠無法獲得解決。(參考利未記25:8~22)

新約中,耶穌對經濟問題所發的言論,比對任何其它社會問題所發的言論更多。在當時比較簡單的社會中,主對財富在靈性上的危險都如此強調,生活在物質富裕而靈性貧乏的社會裡的我們,豈不更當留意嗎?

「財富」在亞蘭文是叫「瑪門」,耶穌看它有如敵對的門祇:「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路加福音16:13)祂也看出財富對一個人可能有的控制,因此,祂吩咐跟隨祂的人:「不要為自己儹財寶在地上」,因為,「你的財富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福音6:19,21)耶穌在此說明一個事實:無論你什麼地方發現財寶,你也會發現人心。祂又藉一個比喻,形容以屯積糧食為人生目標的宕有農夫是個「無知的人」。這些教訓正向今天社會上流行的價值觀發出挑戰,我們是否可以在其中「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

三、簡樸的內在實質

富裕本身並沒有錯,我們不是要鼓吹禁慾主義,禁慾主義把屬靈世界和物質世界分割的二元觀,與聖經的簡樸觀念根本不同。簡樸乃要重導我們生命的一種生活原則,叫我們可以歡喜享受上帝所賜與的財富而不致於讓它毀滅我們,我們無論處卑賤或處豐富都能夠常覺感恩滿足(腓利比書4:12)。這種簡樸的內在實質,以三種態度表現出來:1.我們把所有的當作禮物去接受。2.我們把所有的交託給上帝去保管。3.我們所有的願意與他人分享。

當我們有這三方面的體認與實踐,並願意時刻儆醒,使自己的心意更新變化(羅馬書12:2),「貪婪」和「剝奪」才會遠離我們,我們也才有可能從生態困境中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