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門前:水土的代價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博弈門前:水土的代價

2009年08月31日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陳志昌

澎湖地小平坦、四面汪洋,平均海拔高度,只有30公尺,既沒有高山丘陵可以攔截雨水,也沒有河流湖泊可以儲存地表水,降雨量更只有台灣的一半,這些雨水不是流入大海,就是蒸發到大氣中。缺水是澎湖的宿命,也是澎湖人共同的記憶……

千百年來,島上的居民為了生存,對抗乾旱,不斷向地下求水,一口口水井見證澎湖人求水的艱辛,如今澎湖群島上,總共密布了4400口淺水井,以及一百多口深水井。然而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再加上許多水井已經鹽化,導致水井必須越打越深。

直到今天,澎湖地區的自來水,仍有三成是倚靠地下水,另外三成則是來自水庫的地面水,不論是地下水還是地表水,都不足以應付不斷成長的用水需求。1995年,台灣第一座海水淡化廠在澎湖誕生,從此海水淡化,成為澎湖自來水的主要水源。

目前澎湖有三座海水淡化廠,每天可以生產10000噸左右的淡水,佔了全澎湖自來水供水量的40%。但是「靠海吃海」背後付出的成本,卻非常高昂。海水淡化的成本,每一度從40元到90元不等,為了吸收成本,澎湖的自來水公司,每年虧損高達3億,而這樣的產水方式,更必須消耗大量的電力。

當遊客湧進澎湖,擁抱海洋與沙灘的同時,也大量耗用當地拮据的水資源,為了滿足民眾與觀光客的需要,位於烏崁的海水淡化廠,從今年開始進行擴建,將供水量從一天8500噸提高到10000噸。今年五月,當地居民發現,承包海淡廠擴建工程的廠商,將廢棄土石傾倒在海中,導致烏崁附近的海灣,成了一片陰陽海。

烏崁里里長葉文表示,他們不是不同意設置海水淡化廠,只是廠商粗暴的施工方式,讓他們無法接受。除了擴建工程的汙染問題,當地漁民也認為,海淡廠日夜排出高鹽度的滷水,對附近生態多少會產生影響。

如今博弈的大船即將啟航,澎湖縣政府的說帖中指出,博弈將帶來一年500萬人次的觀光客,這個數字是現在的10倍。澎湖科技大學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院長吳培基認為,包括水電等規劃,如果事先沒做好,未來不是想做就可以做,政府不應該在缺乏完整規劃的情況下,把水電問題推給未來的投資者。

除了水資源的困窘,垃圾是澎湖另一個頭痛的問題。澎湖大小島嶼,總共有11個垃圾掩埋場,長久以來,垃圾都是直接在海邊掩埋。這幾年許多垃圾掩埋場面臨飽和的問題,而垃圾焚化爐又多次流標,無法興建。2007年馬公市因此面臨垃圾無處可倒的危機。從2007年底開始,馬公市與湖西鄉的垃圾,以船運的方式漂洋過海送到高雄市去焚化處理。每天早上垃圾清運人員必須忍受惡臭,將垃圾用力塞進這些大型布袋裡,然後一包包運送到碼頭,再搬運到船上去。有時候陣陣撲鼻的垃圾味,會傳送到碼頭旁鄰立的旅館飯店中。

垃圾飄洋過海的成本,每公噸是2000元,再加上焚化的費用,一公噸是2700元,如果是一般的事業廢棄物,要以轉運的方式處理,成本更高達5000元。每到旅遊旺季,澎湖一天的垃圾量就比冬季多出10公噸以上,尤其觀光飯店造就的垃圾,是家戶垃圾之外最主要的垃圾來源。

未來如果附帶博弈的大型觀光飯店設置,500萬人次所帶來的垃圾量,是否是現在的船運所能負擔?而這麼高昂的垃圾處理成本,是要業者自行吸收,還是全民買單?

大量觀光客衍伸的另一個環境問題,是汙水排放。目前澎湖仍然沒有汙水處理廠,所有的廢水都順著管線直接排放到海中。海灣一面承載汙水,一方面也生產漁民賴以維生的食物。

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呂逸林表示,澎湖是一個資源有限、生態敏感又多樣的群島,而博弈觀光卻是一個資本密集,成功與否必須仰賴大量觀光客的產業,一旦這樣的發展模式確立,對澎湖脆弱的島嶼生態,必定會產生相當的衝擊。

推動博弈產業的投資者眼中,博弈是生存的賭注,賭贏了大賺、輸了認賠。但是在這場政策賭局中,澎湖僅有的生態資源、後代子孫的生存環境,是否將成為永遠的輸家?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