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小丑魚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尋找小丑魚

2003年10月20日
作者:于立平 (公共電視記者)

一部電影,掀起一股小丑魚流行風,從海裡到水族市場,大家都在尋找小丑魚,討喜的小丑魚,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焦點,「可愛」竟然招惹來可憐的命運,其實不只小丑魚,從色彩繽紛的熱帶魚到稀奇古怪的蝦蟹類,有愈來愈多的海洋生物開始往陸地上移民…

深夜12點,水族批發業者開始忙碌起來,遠從印尼峇里島空運來台的「漁獲」,才剛剛卸貨,就吸引零售業者前來挑貨,這些用塑膠袋一包一包分裝的「漁獲」,不是吃的魚,而是水族養殖的明星「熱帶魚」,這一批貨中,卻缺少了這一季最熱賣商品「小丑魚」。

今年暑假「海底總動員」電影大賣,這一部描述小丑魚被人類捕捉,隱喻人們重視海洋生態的動畫影片,卻意外的造成一股小丑魚流行風,電影中的主角「尼莫」與「多麗」,也就是水族業者俗稱的「公主小丑魚」和「藍倒吊」,行情看漲,銷售量驚人,尤其是公主小丑魚叫價從80元到200元不等,甚至還出現缺貨的現象。「海底總動員」電影行銷全球,不只造成世界各地小丑魚的一場大浩劫,更帶動觀賞性珊瑚礁魚類的飼養熱潮,相對的也加重海洋珊瑚礁魚類捕捉的壓力。

「尼莫」在生物分類上是屬於雀鯛科海葵魚亞科,俗名就叫做小丑魚,原產於新幾內亞、所羅門一帶,在台灣海域與牠相似的種類是眼斑海葵魚,差異點在身上白帶與背鰭的黑沿線,目前在台灣海域發現的魚類大約有2500種左右,但海葵魚卻可能只有7種左右,樣子討喜可愛的海葵魚,一向就是海水養殖的入門魚種,由於海水魚的養殖環境必須注意水缸容量、人工海水比重、水溫控制以及食物等等,本來就不是頂好養的,再加上東南亞地區在捕捉熱帶魚時,大部分是以大量的氰酸鉀毒魚,所以當民眾滿懷期待,將美麗的熱帶魚帶回家時,往往存活率不到一成,人們「喜歡」、「想要擁有」、「好玩」的滿足感,往往造就了這些魚兒死亡的命運。

觀賞性珊瑚礁魚類飼養風氣,大概始於1980年代,最早期台灣地區所捉的熱帶魚還曾外銷日本等地,在資源量減少之後,如今改由東南亞等地進口,如果連東南亞都捉光了,又要到哪裡才找得到熱帶魚呢?

無論人類如何塑造人工飼養環境,都沒有自然環境來得舒適,況且小丑魚的生態習性相當特別,與「海葵」共生的小丑魚,有獨特的性轉變現象,在同一群體中,個體最大的是母魚,負責交配的公魚體型次之,其餘個體的體型更小,當母魚消失之後,公魚會變性取得原母魚的地位,其餘個體接續遞補,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一般飼養者很難提供如此特殊演化的環境,根據魚類專家分析,目前台灣海域的小丑魚,確實已面臨生存的危機,因為其演化的特性,比一般珊瑚礁魚類的生存條件還要嚴峻,人類一味盲從畜養風潮,只會加速其滅亡,雖然現在許多研究單位與水族業者積極推廣熱帶魚人工繁殖,但復育的程度卻依舊趕不上破壞的速度。

如果喜愛小丑魚,就要善待牠,而不是害死牠,不要讓「海底總動員」裡的劇情在現實中上演,讓家中的水族箱,成為海洋生物的終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