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NGO無尾港夜談 由內而外的社區生命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兩岸NGO無尾港夜談 由內而外的社區生命力

2009年10月27日
本報2009年10月26日宜蘭訊,林穆琳報導

兩岸NGO共同就社區凝聚及自力營造議題進行分享。要火力發電廠還是要溼地?先顧肚子還是顧水鳥?不同理念的人如何在社區內一同盡心力?兩岸環保NGO代表團,26日晚間來到宜蘭無尾港生態社區,與當地社區發展協會及里長展開對話,深入了解社區營造一步一腳印的艱辛一面。

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之邀,來台參加「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的中國環保NGO代表團,26日中午甫結束台東成功生態工作假期,晚間又風塵僕僕趕到宜蘭無尾港生態社區,在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銀河及社區里長陳永來的帶領下參訪社區,並就營造過程及成果進行分享及討論。

傍晚的無尾港社區,老人優閒慢步,親切與兩岸NGO寒暄;社區內傳統的石板屋、大型水井、輝宏的廟宇、回收材再製的房舍、寬敞的公共空間,在在讓中國NGO代表團留下深刻印象,也令稍後舉行的分享會有了熱烈討論的焦點。

中國NGO在里長的引介下參觀無尾港社區此行中國環保NGO都擁有深入的社區營造實務經驗,眾人最在意的莫過於如何驅動社區居民一同加入保育行列,以及資金如何籌募等問題。

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代表李軍玲,提出自己在北京社區促進公共參與,常遭遇到困難,好奇如何驅動居民參與的熱情?擔任里長已19年的陳永來表示,靠著居民的榮譽心、信仰和成就感,是無尾港社區成功經營的方法,例如環境比賽得第一後就自動參與;每次拜拜後社區媽媽都會主動幫忙,促進鄰里互動。只要有一群人主動付出,其他人就會跟進。由在地人對土地的情感,來驅動社區改造,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雲南省生物多樣性與傳統知識研究會的尹侖,多年來在雲南少數民族區,為當地社區促進生態保護及生計發展。他提出社區發展協會是否比外來的團隊更容易達成目標,不論在經費或保育效果上?

本身是在地人的林銀河強調,只有在地社區才最了解自己的問題,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他分享多年的觀察心得,看到很多外來團體介入社區事務,常帶有專業的傲慢,對當地不了解之下,縱有強大的專業知識,只會為社區帶來干擾。

中國NGO好奇無尾港社區如何界定自己朝向「生態社區」發展?又規劃中如何讓生態與生計同時考量?林銀河提出說明,以「生態社區」為發展方向,是一種基於永續經營的思考,早先只顧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不夠,要將人及土地都拉進來思考,土地跟人都和諧了,才可能將保育顧好。

至於經費部分,林銀河表示,以無尾港社區為例,「我們1995年開始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利用民眾自己的力量,以社區里辦公室跟政府對談,爭取自己所需」。對此上海綠主婦環境保護聯合會的姜玫瑰,分享中國村委會的經費由中央撥付,較難控制用在真正所需之處,她好奇台灣的社區跟中央或地方機關爭取經費有何祕訣?陳永來回答,發展的方向只有在地最清楚,因此完全靠地方用符合國際潮流的生態社區理念來爭取經費,一層層比賽,受到委員認同。北京的李軍玲對此也提出觀察,明年一月起,北京已第一個要改變,將循此模式,靠項目報告來爭取建設經費。「現在是由下對上,靠社區居民自己來思考,自己想要居住在什麼環境?」

分享會的高潮,來自林銀河與里長陳永來的對話,就當初政府欲在此建火力發電廠,而後通過水鳥保護區的設立一事,產生意見上的齜齬。林銀河認為火力發電廠若建立,將有百害而無一利;陳永來則提到其實當初他贊成火力發電廠的興建。幸而後來政府選擇成立水鳥保護區,居民還是務實的接受並轉而朝向生態社區的方向邁進。

本場坦誠公開而務實的分享會,觸動了中國NGO的心。會議主持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為本場兩岸分享會做了最佳結語:「溝通不止是對上溝通,對居民溝通,還要跟自己的伙伴溝通。觀念上及看的角度不同,但可貴的是願意坐在一起為了這塊土地,一起往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