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蒙古人能夠保護蒙古的牧地 | 環境資訊中心
遊牧綠人間

只有蒙古人能夠保護蒙古的牧地

2009年12月03日
作者:dorjgotovariungerel/翻譯:朱小艾

圖片來源:mysim很多學者說,蒙古國70-80%之的牧地快被消滅了。這個數據真令人擔憂。雖然這個數據不一定能夠全盤確信,但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警惕,若沒有提早防禦的話,我們將來可能面臨無牧地之困境。現代牲畜總數已超過4千2百萬,已超過全國牧地所能負擔之量,這個問題已嚴重到不容忽略了。

透過牧養牲畜獲得最大利益者是牧民,若今天這些牧民沒有充分了解到牧地被銷毀之警惕的話,將來靠遊牧生活的我們以後到底要靠什麼繼續生存下去呢?很多外來的援助者在蒙古進行許多次拯救牧地的計畫,但效果不彰。所以我們是不是該有個覺悟了呢?諸多援助者為我國牧羊之地擔憂,儘力協助我們拯救復育牧地,消除牧地毀滅的外來因素、減少沙漠化,但效果不怎麼好。

目前蒙古正在進行由瑞士發展中心援助的「綠金」跟「減少沙漠化」計畫、還有世界銀行援助的「穩定生活」計畫以及聯合國援助的「減少沙漠化以及土地穩定發展管理」計畫等等,各式各樣的援助計畫都在進行著。這些計畫的目的就在於拯救已荒漠化的牧地,但這些拯救計畫越是進行,問題卻越來越嚴重,真令人疑惑不解。

一方面好像是我們的錯的樣子,另一方面好像是這些援助者的計畫規劃錯誤似的。但終究還是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所在比較實際,我們這些領土的主人應該為自己的領土憂心啊!

外來的援助計畫,時間一到或預算用完之時,就會離開我國,並與世界宣佈得到哪些成果。他們為我們而努力的心意隨著他們資金用盡而消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們眼前:聯合國2002-2007年間所進行的「減少沙漠化以及土地穩定發展管理」計畫在色楞格省、前杭愛省、巴彥洪戈爾省等成功地進行,支援單位的代表來訪,當地人與他們報告我們得到何種成果之時,本人就在場!

那份計畫2007年8月底正在色楞格省進行。在色楞格建立了特別監督牧羊地區,在該監督區域的確成功的培養出了牧草地,而且草高達1公尺左右,使得該區人民很高興有了打草場,但2009年7月28日,本人因計畫經過該地的時候,被一片荒漠化的土地嚇了一跳,這塊地兩年前不是已成為打草場了嗎?現在呢?卻是一片荒涼之地。

由此可見,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監督這些援助者所進行的計畫有無達到其原先效果?另一方面,牧民也要想想如何與這些援助者合作比較好?專家們也得想想,這些計畫如何才可以改善我們將來的生活,若各方溝通好,有共同的目標並一同努力的話,或許可以達到不同效果也不一定。所以牧民們需要健全的教育,思考蒙古畜牧業將來面臨的問題。

外來援助者,也或許可以稍微改變計畫進行的模式,不只是針對土地,同時也可以提供人民健全的知識教育的話,或許計畫的效果可以更上一層樓!給麵包不如教他們如何做麵包,這才是最好的援助。牧民若得到正確的保育牧地之教育,我們的畜牧業才會更發達。但這一切還是要靠我國政府來推動!!

雖然地理距離甚遠,但是身為海島的台灣與身為世上最大內陸國的蒙古之間有著雖遠實近的密切關係,體現在歷史上、文化上、與中國大陸的互動關係上。除此之外,兩地更在牽一髮動全身的環境連帶上休戚與共。每年侵襲台灣的沙塵暴正來自於荒漠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的蒙古,而蒙古當地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礦產資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畜牧戶數因中國內需提高而大量增加等等原因,則是造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由於蒙古國內資訊基礎建設程度、國民教育水準與經濟能力偏低,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程度輕易地被追求經濟的渴望蓋過。蒙古國已是民主政體,朝向市場經濟發展,然而除了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等組織定期針對蒙古進行環境狀況評估以外,更重要也更缺乏的是當地公民對國內環境議題發揮持續監督的力量,並對於環境與經濟政策進行檢視與遊說,或要求當地或外資企業善盡社會責任。

同時,隨著不斷增加的經貿往來及資源輸出,蒙古與中國以及整個世界的經濟互動愈趨頻繁,迫切的環境課題卻受限於語言的限制而無法為世人重視。有一群台灣朋友及在台的蒙人認為,對於促成重要的蒙古環境議題全國化、亞洲化、乃至於全球化這份任務,台灣處於施力之核心位置,因此組成了「遊牧綠」台蒙環境資訊平台,希望透過蒙古環境資訊平台之建制,以及蒙古公民新聞記者之培訓,有效提高蒙古環境議題於世界的能見度,並鼓勵蒙古青年、公民團體、行動者,共同利用Web 2.0之網路精神與技術,向全世界發聲。

未來二個月,我們將與「遊牧綠」合作,精選出蒙古公民新聞記者寫作家鄉的紀實,看看蒙古,想想自己;看看異地,想想全球一隅的環境困境和人權正義。

 

※ 本文與遊牧綠台蒙環境平台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