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社區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以台東鹿野永安社區為例(中) | 環境資訊中心

鄉村社區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以台東鹿野永安社區為例(中)

2009年12月01日
作者:黃苑蓉/圖片提供:仙人掌工作室;審校:趙榮台(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副所長)

昔日返鄉的年輕人 今日的社造中堅

推動玉龍泉步道的成功經驗,歸功於永安社區的居民凝聚力。當地有三股力量相配合,分別是村長(政治派、民意基礎)、理事長(社區發展協會理監事會、老年人)與社造執行團隊(以總幹事為首的青壯年人)。理監事會是由老一輩組成,由於理事長很支持,老年人放心將社區事務交給晚輩處理,因為他們會確實執行計畫、用錢透明化,社區的改變看的到。而負責縱理社區發展工作,撰擬執行各項企劃,負責外賓來訪接待 的靈魂人物,是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廖中勳、吳玉萍夫婦。

廖中勳、吳玉萍於1990年左右就從外地返回台東,想為家鄉做一點事,但他們發現自己根本不了解家鄉,一切都是全新的開始。會參與公共事務,源於投身森林志工的經驗,喜歡徜徉在山林中的感覺,進一步認同環境保育的重要,並且希望融入社區營造工作之中。總幹事夫婦倆積極地參與各種新知研習與文史調查,發現了家鄉之美,加上本身經歷與人格特質,比較擅長拿麥可風講話、和媒體互動,自然成為社造工作中的靈魂人物。

十年前,文建會剛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永安社造剛開始是走文建會系統,從村史調查開始,並早自2002年就在高台帶免費導覽解說,引領遊客看見社區真正的特色,而非盲目增加硬體設施,吸引消費環境的觀光客。

自己的家園自己守護 社造團隊有活力

現任的總幹事在返鄉加入社造行列後,便集合在地年輕人成為一個學習型團隊,因此永安擁有令人羨慕的,由當地人組成、具組織性的社造團隊。團隊成員主要的共識是保護生態。

永安社造團隊的誕生,最初是從解說課程開始的。鹿野高台茶區曾有過風光的消費景氣,比起當時一般性的解說方式,永安社造團隊感到介紹社區的方式,還有改進的空間,「為何不納入在地的文史、社造、休閒產業,一起來做呢?」於是團隊中逐漸形成由總幹事負責提案,其他夥伴共同執行的模式。目前團隊主力有15、16人,常一起開會,而每次開會除了決議社區大小事務,同時也分享彼此在外的新知見聞。

十年下來,社區擁有穩定運作的解說團隊與社區工作人力資源。組織者究竟運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凝聚人們的向心力,讓人們願意持續為公共事務付出呢?身為社造組長的吳玉萍表示「必須讓適合的人在適合的位子」,讓社區工作提供居民發揮長處的舞台,還有生涯學習成長的空間。社區中就有真實案例:有一位老伯伯,年紀大,雖然有心想嘗試解說工作,但是記憶力有限,社區生態解說對他而言是個艱難的挑戰,同時他還有經濟收入的需求,這時,該如何將他納入工作團隊之中?

後來,大家在相處過程中發現,老伯伯擅長做茶,也會看青草,更知道許多為現代社會所遺忘的傳統生活俗諺,所以由他帶茶產業體驗,稱得上是得心應手,因為他貢獻的是自己的專長。直到現在,這位伯伯一直是社區中業績最高的解說員呢!

除此之外,團隊也注重分工、有福同享。目前帶社區的導覽解說,已完全由其他解說員輪流執行。一方面讓大家的練習準備能有上場的機會,也能有實質的回饋。

愛鄉愛土熱忱感染來客 保育成效看得到

目前團隊成員從20多歲到60多歲都有,來自各行各業,有種茶葉的、有當老師的、有務農的,大家平日都有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但十分願意來當志工為社區付出。頭一、兩年,志工都是自掏腰包;而當解說帶動社區產業起飛之後,發展出產業回饋社區發展基金的制度,支援解說工作的志工現已能有車馬費可領。這點更提高了其他居民參與的誘因。

以環境生態保育為發展目標的永安,目前已經可以自力進行生態解說、物種調查、帶隊伍夜間觀察,有效利用自然資源並展現強大的守護力量。例如生態解說員在帶隊中,對於某一植物既強調其重要的價值和功效,也不忘多加一句「做參考的啦」,並請大家不要隨意摘採。這便是當地社區才能發揮的最佳守護角色,因為在地,所以愛惜這裡的寸草寸土,並且感染每一來客,將愛鄉愛土的保育觀念傳揚出去。(下週待續)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