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 環境資訊中心

農田水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2009年09月23日
作者:陳彥樺(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審校:趙榮台(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農田水利主要是供給灌溉、排水的設施,藉由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農業生產量。在早期,農田及水圳曾是許多動植物生存的場所,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

水車前;攝影:陳志豪

傳統農田提供生態棲地

以霧峰鄉的四徳圳為例,早期沒有混凝土,水圳兩側為舊有的卵石堆砌結構,底質主要是卵石與礫石,岸邊緩流則有淤泥,多樣的棲地環境提供多種動物利用,包含飯島氏銀鮈、台灣石鮒、高體鰟鮍、泥鰍、七星鱧、鱸鰻等魚類;鱉、花浪蛇、雨傘節、澤蛙、虎皮蛙、貢德氏赤蛙、小雨蛙與黑眶蟾蜍等兩棲爬蟲類;及翠鳥、棕沙燕、紅冠水雞和彩鷸等會利用泥岸或藉水生植物繁殖的鳥類(林文隆等,2007)。

不僅如此,農地是台灣許多水生植物非常重要的生育地,在農地中除作物外,有許多空間如水圳、草溝、田埂、作物間隙等,都可供植物生長。早期水田四周常可見到虻眼、瓜槌草、水車前、冠果草、澤番椒屬、莎草屬、穀精草屬、簀藻屬;旱田則有水虎尾、水丁黃、薄葉見風紅等出現。這樣的生物多樣性是許多長輩們兒時的回憶,是摸蛤兼洗褲、抓泥鰍之遊樂場,然而,今日這樣的環境已經寥寥無幾。

水利設施不只是野生物的棲息場域,在日本更強調其農田生態路徑的功能。以日本而言,水田對於多種淡水魚類(如泥鰍、鯰魚)及蛙類是產卵場,動物會從河川進入到灌排水路,再進入到水田中產卵,幼體便在水田中成長,成體再便沿著灌排水路回至河川中棲息。因此,確保「河川、灌排水路、水田」之間的連續性,減少回溯的障礙,是維持水田生物多樣性的關鍵。

瀕危植物:風箱樹;攝影:陳彥樺

現代化水路之生態影響

然而,現代化的水利系統將原有的農用水路封底、混凝土化、護岸垂直化、或做出落差太大的跌水工(註1)、移除周遭植被等,如此皆會改變既有的微棲地環境,造成原生生物難以利用的困境。

林文隆等人(2007)在四德圳的調查發現,變成三面光(註2)後的水圳,魚類、兩棲爬蟲類及濱溪繁殖鳥類之數量與種類皆有明顯的降低。如原本鳥類的繁殖環境(如泥岸及水生植物)消失,僅剩紅冠水雞一種。而環境改變導致水裡大型藻類生長繁茂,以大型藻類為主食的外來種吳郭魚取代本土小型魚類台灣石鮒,成為水圳內的優勢魚種。

在此同時,依賴水域及其周邊環境生存的植物亦快速消失,較為人知的是早期分布在台灣北部、東北部低海拔平原及河岸兩側的風箱樹(Cephalanthus naucleoides),在田埂、溝渠或溪流土堤邊成列生長,有防風林的作用,然而河堤、排水溝渠混凝土化之後,使得風箱樹野外族群迅速減少。四德圳的案例只是台灣水圳現代化的縮影,水圳的生物多樣性在整治、改建的過程中喪失殆盡。

毛澤番椒;攝影:陳志豪農田生物多樣性的減低,除了水圳混凝土化之影響外,可能與使用大量藥劑(為防治早期引入之福壽螺)、農地變更使用、農地休耕不再蓄水、工業廢水污染、除草劑及殺蟲劑的濫用、使用肥料所造成的優養化以及其他外來植物競爭等因素有關,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棲息環境,大大降低了農田中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單一或少數的外來物種優勢。

傳統水利工程的生態智慧

當我們回首去看早期的水利工程,會發現許多的生態智慧蘊含其中;且已有愈來愈多的學者與民間團體開始注意並研究其中的生態內涵。長期關心台灣水資源教育的林淑英老師曾提到,1773年大坪林五庄圳完工後,大坪林五庄庄民即訂了一份水圳管理公約,名為《水路車路合約》,合約內文敘述了開鑿石硿的艱辛歷程,同時還提出一套水圳管理辦法,規定從青潭圳頭到獅頭山山腳的頭汴一帶,水圳兩岸十丈之內為禁區,不准砍樹、採砂石或掘土。

另外,張文亮教授在《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一書中,也提到宜蘭枕山有個馬藻水道,是位在大礁溪溪畔的一道引水土堤,水道裡長了許多馬藻,馬藻是適合在低溫、乾淨的水流中生存,以工程思考來說,生長茂密的馬藻對於水流應該是阻礙,如果只為讓水快速流進水門,農夫應將馬藻除掉,但他發現農夫並沒有這麼做。後來張文亮教授實際到水道中觀察便發現馬藻可以讓急流的水道中,產生一個緩流的空間,也讓水生物得以依附,而且可以使泥砂沉降,不會直接衝入農田中,並提供適合水蠆、沼蝦和泥鰍的生存環境。

以上兩個案例,呈現出早期水利灌溉設施即有保護植被及土壤的概念,是過濾水質、緩衝水流、涵養水源的重要關鍵,此舉在今日看來仍然相當重要。尤其現今農業過度使用農藥、肥料,過多的氮磷和化學成分排出,使得農田成為具污染的產業活動,影響周遭的土地品質;此外,當國內出現愈來愈多農地它用、甚至成為垃圾掩埋場等情形之下,為保全灌溉用水的品質,同時避免農田水圳反成輸送污染的管道,若能進一步在水利設施周圍設置一定寬度的緩衝綠帶,除了可加強水源涵養、土壤保護、提供生物棲地等功能,對於固碳、除污也都有莫大的助益。

農田水利與生態結合之努力

台灣農田的動植物生態是生物多樣性保育需被重視的一環,但由於農地、水圳受到嚴重的污染及棲地多已破壞,國內相關的生態研究又相當缺乏,目前較難以評估農田的生態保育應如何整體規劃。我們或可借鏡日本的經驗:日本對於農田生態特性、動物生活史與農業活動的互動關係,累積了許多研究,以水田而言,便相當重視「河川、灌排水路與水田」之間的連續性。為達到農村整備與生態保育的目標,日本農林水產省更針對農田水路建立「與環境相調和考量下事業實施之調查規劃、設計手冊」,提出許多關於水路的調查計畫、規劃原則及設計、施工階段所應注意的生態保育事項,並認為需透過在地居民參與規劃,形成區域的共識,從構想到維護管理階段,皆要有居民的積極參與,共同思考與守護農村的生態環境。

農田如果是生產國人糧食的心臟,水圳就是蜿蜒的血管,將四周土地的養分精華匯集其中,再排出代謝。如何維護農業生產及國民生存,乃至整片國土的生機,農田及水圳生態的健康是重要的根基。以日本為例,此等農田水利與生態保育結合的方式,可作為未來台灣農田水利在生態環境改善的努力方向。

 

註1:為避免水圳的水流因落差太大而侵蝕圳道,可以在圳道中安置石塊阻擋水流,或將渠道做成階梯狀,即為跌水工。

註2:三面光指河川的兩岸甚至於底床,均以混凝土覆蓋。一般以為這種河道安全,其實不然,因為混凝土河道剷除了所有自然河川該有的配件,造成暴雨來臨時,不但洪水流速加快,更無法留住水資源以補充地下水源;更對於當地的植生棲地及水中生物帶來不利的影響。

※參考文獻:
林文隆、蔡顯修及吳雪如,2007。水圳水泥化對其間生物數量變動之影響。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8(1):31-42。
張文亮,2006。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台北:文經社。
黃朝慶,2000。瀕危水生植物-風箱樹http://nature.tesri.gov.tw/tesriusr/internet/projshow.cfm?IDNo=112
林淑英部落格「戀戀新店溪」http://blog.udn.com/selin7777/308052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6。與環境相調和考量下事業實施之調查規劃•設計手冊(第一篇)『基本思考方向•水路』。編譯自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業農村整備部會技術小委員會,2002,與環境相調和考量下事業實施之調查規劃.設計入門」。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