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的故事:竹北蓮花寺 幸好當年這麼努力! | 環境資訊中心

溼地的故事:竹北蓮花寺 幸好當年這麼努力!

2010年02月03日
作者:劉月梅(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會長)

竹北蓮花寺 小毛氈苔(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劉月梅)溼地日提醒我們關心溼地的未來。2009年國家重要溼地評選,初選新增28處「國家重要溼地」。其中,竹北蓮花寺溼地「因其凹陷谷地所形成之水澤環境,及特殊之營養鹽貧脊特質,孕育許多稀有水生植物,並有台灣少見之長葉茅膏菜、寬葉毛氈苔、小毛氈苔及長距挖耳草等食蟲植物」,榮升為國家級重要溼地。劉月梅是蓮花寺溼地重要的推手與見證者,這篇文章將告訴我們一個溼地經營治理的故事,一群人著眼於生態的信仰與價值,不放棄、長久耕耘的事蹟。

食蟲植物帶來的消息

1986年,因為學生想對食蟲的植物進行專題研究,找尋相關調查資料時,發現文獻上記錄新竹縣竹北的山腳有食蟲植物的分布,對新竹縣各處地理環境都不熟悉的我,只好帶著學生以地毯式搜尋法,由公路兩側往海濱及往山腰尋找,很幸運在第二次的一整天外採活動時,在小溪流的兩側河沙堆積處看到整片生長旺盛的食蟲植物,在這片小溼地上,學生跟我一起完成一篇專題研究。

長葉茅膏菜(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劉月梅)1989年時,整片溼地上的食蟲植物漸漸減少,但芒草卻漸漸增多,我和學生星期假日拿著鎌刀及水管,幫這些食蟲植物除去一些競爭者及供給一些水源,也積極找尋保育團體或教育單位可以協助,學生聽完徐仁修老師到台南推廣保育概念的演講後,跟他說明我們的困境,熱心及努力的徐仁修前來關心及探查。經過大家的努力,終於在1997年農委會的官員及新竹一群關心生態保育的人士,如新竹市野鳥協會、新竹中學許慶文老師及荒野保護協會一群解說員,在蓮花寺實地探勘及開會,成立了「蓮花寺食蟲植物生態復育區」,第一年在荒野保護協會出人力、野鳥協會協助資訊下,共同接下了這個復育區的責任。

回復原貌

一開始,這片溼地因為攔沙壩的興建,造成沙土堆積,同時也堆積了大量的腐殖養分,但因沙土增高而使溼地的水離地表更遠了。因此,我們以對大自然最好、最自然的復育方式,讓這片土地逐漸恢復到原本溼地的特徵,讓原本生活於此的生物慢慢回來生活。

清除它們身旁的雜草時我們做著費力又耗時、看起來似乎很蠢的鋤草及搬草的工作,此時的我們只想到該除去食蟲植物的第一競爭者白茅(一種該長在乾旱、酸性沙土的禾本科植物),讓食蟲植物有喘息及照到陽光的空間。我們在烈日及寒冬中,默默地鋤著草,每鋤一棵,心中就會有一點點喜悅,想著食蟲植物可能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得以生存下來;又擔心鋤下來的草在原地分解會使土地變得肥沃,使得原本適合食蟲植物及其他溼地植物生長的條件變為不利,於是我們又將這些草全部搬到溼地外的坎下堆放。一年來的努力,以及野鳥協會、熱心人士的鼓勵關心下,食蟲植物的數量由原有39棵的長葉茅膏菜增加至約500棵左右。

食蟲花海

除草雖是可以暫時減少競爭物種的做法,但棲地環境的經營及改善才是重要且長久之計。因此,除了一群解說員仍努力鋤著草,但也有一群解說員在做著物種生長紀錄,更有一群解說員努力討論著這一區域該如何恢復到無須人員介入也可以自然永續維持的狀態。我們在大太陽下挖蓄水坑,有人因此而中暑;有人得戴起老花眼鏡才能避免不小心拔掉一棵珍稀生物。溼地的悶及熱,常常待個1-2小時,就已經全身溼透,更有一次因為白茅叢中有長腳蜂築巢,在除草時,還來不及看到,就有約50隻蜂成群湧出,即使被叮,也無法阻撓我們。

在沙地上挖著蓄水坑,看著無須再除草,水坑邊也長出美麗的食蟲植物及溼地植物,我們的汗水及努力也變成甜蜜的負擔,食蟲植物在我們的努力下長得有如花海。

即使歸零 溼地沒有放棄自己

莉納及桃芝颱風帶來嚴重的雨水,後方山坡地的土石傾瀉而下,原本我們辛苦經營的成果都被埋在黃黃的土石下方,當時常苦笑著說:「小毛氈苔、長葉茅膏菜被土石掩埋,喊救命,也沒人聽見。」一切歸於零之後,這片溼地沒有放棄自己,荒野也繼續在這片土地經營著。在這麼多年的努力下,食蟲植物仍在這片溼地上生存著,雖然數量沒有像大花海,但也至少有百至千棵的長葉茅膏菜及小毛氈苔。寬葉毛氈苔也在消失多年後又重新生長,其他溼地植物如蔥草、點頭飄拂草、桃園草等也都正常生長。更重要的是人力已由每週介入,轉為一年數次就可以了,當人力介入漸漸減少,溼地恢復自然、永續生存就更有希望了。

2009年,蓮花寺溼地由地方級重要溼地變為國家級重要溼地,回頭看看在這片溼地上所流過的汗水、心力及人力,很慶幸每個階段都有一群人這麼努力過,努力的尋找食蟲植物生長地的學生、徐仁修老師、新竹熱心人士、新竹縣政府農業處人員、林務局及農委會人員還有一群默默無聲努力的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幸好有大家的努力,才能給這片溼地最即時、恰當的援助,讓溼地上的珍稀物種可以渡過那段生存極為艱辛的階段,存活至今。幸好當年這麼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