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如虎口】生態廊道──虎口下的一條生路 | 環境資訊中心
虎年特刊

【馬路如虎口】生態廊道──虎口下的一條生路

2010年02月20日
作者:蔡錫昌

虎年到,大家新年好。關心協會發展的朋友也許已經注意到2010年1月10日我們所舉辦的十週年新聞回顧,與會的專家學者紛紛對於我們的環境給了「不良」的評價,反映出我們生活的環境實際上並沒有因著經濟的成長而有相對應的提昇,甚至還有向下沉淪的傾向。在協會即將邁入第十個年頭,而等在前面的這個虎年頗有不詳的預兆:就象徵性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生活環境已經變得越來越像張虎口,一分分地加重力道、緊緊地掐住人們賴以維生的大地、海洋以及天空。然而作為一篇新年特刊,這樣的說法好像太沈重了些。既然是新年,不妨來換個角度從虎口向內看,嘗試著在所剩不多的空間中,看看我們能為環境中艱辛存活的物種保留怎樣的友善生活空間。

這個友善的生活空間,就是即將要提到的生態廊道(Wildlife Crossing)概念,因為人與自然爭地的結果就是在地表上畫出密集的網絡,然後在這些被區隔出的侷促空間中建構著各樣的生活與工作空間。罔顧動物的活動範圍需求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大的事實,以人為中心的各項空間規劃設計往往犧牲掉自然野地面積,造成生物棲地零碎化,凡此種種都是將自然連同居住其中的各樣生物排除在外。不難想見,動物若踰越這些肉眼可見或不可見的「雷池」,代價肯定不菲。

生態廊道的設置就是要將各個孤立的棲地環境重新串聯起來,藉此維護棲地的完整性,並減少野生動物與人類無可避免面對面時的傷亡。因應不同的地理區域或生態系,生態廊道具有不同的樣貌,基本上有幾種不同的具體作法:陸橋(針對遷徙性動物)、地下通道(針對小型動物如老鼠、蛇類等)、魚道、兩棲隧道或是甚至是綠屋頂(主要是針對鳥類、蝴蝶、蜜蜂),而沒有考慮到當地生物習性的生態廊道往往無法收到人類欲保護生態的美意,可以說成功的生態廊道是建立在完整生態調查分析的基礎上。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生態廊道是要減緩公共工程對於自然生態的衝擊而設置。公共工程不應該再盲目地鋪橋造路,必須回歸以大尺度的生態為基礎,確實地監控工程前期的可行性評估、規劃設計、中期的營建施工、後期的營運與維護管理,如此生態廊道的設置才有其意義。以下是工程生命不同週期中生態調查的階段性角色與功能:

荷蘭「國家生態網路」進行的國土規劃

大尺度生態調查分析的重要性日益獲得各國重視,而很少有國家像荷蘭做得這麼徹底,藉由「國家生態網路」(National Ecological Network)計畫,從整體國土規劃的角度出發,打破各別保護區劃設的思維,將整個國土視為一個生態網絡。經套疊各項生態分析資料後,依序劃出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熱點(代表此生態核心區須有最嚴格的保護禁令),然後依序是代表生物多樣性次之、可以有條件開發的區域,以及可開發區域(如上圖所示)。

我國也在進行同樣的努力,在部份的公共工程(如:北投公路)中引入REA(快速生態環評)的技術,藉由大尺度的判圖法,利用地形圖、航照圖並輔以空中攝影,使路線迴避重要的生態熱點區;其次利用中尺度生態調查作業,再對路線進行微調,確保迴避生態熱點區及微棲地;再以小尺度的生態調查確認生態工程的使用,作為減輕或代償對策的依據。我們這邊所談到的生態廊道,就是在這多重的生態調查考量下所設置的硬體建設,希望能透過廊道的設置,減少工程造成動物棲地零碎化以及動物與人相遇的衝擊與頻率。

三芝北投公路工程計畫 大、中、小尺度生態調查

生態廊道相關參考案例與資料,請見下面連結:
1. 三芝北投公路工程計畫
http://eem.pcc.gov.tw/eem/node/2092
2. 國道讓蝶道 認識紫斑蝶生態廊道
http://eem.pcc.gov.tw/eem/node/6616
3. 減緩生物多樣性危機 生態廊道國際案例展成效
http://eem.pcc.gov.tw/eem/node/2350
4. 國際道路工程趨勢 兼具功能與永續
http://eem.pcc.gov.tw/eem/node/1358
5. 陽明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穿越道路涵洞微型生態廊道 系統
http://eem.pcc.gov.tw/eem/node/2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