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雨林在地保育工作與困境──以菩提心為例 | 環境資訊中心
牽手護雨林

印尼雨林在地保育工作與困境──以菩提心為例

2010年06月02日
作者:陳品潔、陳韋綸

當「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tion in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REDD )提議富國應回饋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以金錢換算森林保育的碳額度,援助擁有森林的個人或集團。即使印尼獲允富國未來數十億美金補助投入雨林保育工作,然而執行上仍有許多在地經濟衝突與仍有許多吊詭的疑問,最終這些錢還是得透過「人」的努力來成就,也因此不禁要問問,森林與土地在於印尼人心目中有何價值? 印尼一般人如何面對貧窮下的保育的抉擇呢?

菩提心以佛法實踐雨林保育行動

印尼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本著佛教利益眾生、令眾生安樂的信念,創辦人釋學源法師,嘗試將佛教理念實踐在雨林保育行動。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正式成立於2001年,不過1998年起就已在蘇北省首府棉蘭東邊貧民區成立辦理慈善診療所,緊接著建立棉蘭市第一所從幼稚園到高中的完全學校,提供鄰近低收入家庭兒童亦享有方便的就學機會,並為百餘名清貧學童提供全額或部分助學金,目前學生已到1600人的規模。因為釋學源相信,環境的好壞與人心的品質息息相關,因此致力於人道關懷與基礎教育外,也期許基金會關懷的觸角也延伸到即將消失的印尼雨林生靈,透過教育與資訊傳播行動,找出印尼社會兼顧環保與生存機會,並從中改善人性。執行其他活動如扶育中心、醫療所、學校、獎學金和其餘短期計畫。

台印培育後進 共同守護印尼雨林

圖1:環球技術學院師生張子見前往印尼協助菩提心進行雨林環境調查印尼海嘯之後30多國的援助金、人力與援助資源資源進駐印尼,使得印尼成為世界焦點,也是菩提心環保運動崛起的契機。受到台北市政府、紅十字會與法鼓山的補助,菩提心協助受災學生與家庭生活無虞之外,安排學生留學台灣學習環境保護相關技能,回印尼貢獻。並與青草湖社區大學簽署5年合作備忘錄,幾項針對社區對於環境意識提升的合作計畫,希望透過數位化與社區成人教育提升民眾對於環境意識與進而改變生活型態。然而,菩提心內部對印尼雖然關心雨林的問題,但瞭解的程度尚不足,環境方面的知識亦相當欠缺,恰逢學生就讀的環球技術學院有一群長期關心全球環境變遷的教授群(圖1),帶著印尼留學生台印返進行環境生態調查、開研討會、辦理環境教育活動,使得印尼人發現自家生態的珍貴,同時開啟台灣關心印尼雨林的窗口。

與社區合作進行殘林地造林

圖4:位於 Pancu Batu的樹苗銀行,培訓超過60種以上的經濟樹種,提供政府、機關、學校與民間團體樹苗 。這位法師帶著信眾與菩提學校師生走入山林禪修、野訓,培養學生健康獨立的精神。為了推廣種樹計畫從2005年6月開始到2009年走入已遭受砍伐區域的學校與社區,分發樹苗鼓勵民眾種樹跟護樹來避免災難,並在當地學校推動生態教育(圖2)。同時學源法師力排眾議堅持在2006年8月22日建立菩提心保育中心( Konservasi Bodhicitta Mandala , KBM ),推動雨林保育以及造林(圖3)、樹苗銀行(圖4)、以及多芭湖中央Samosir島等的綠化工作。Samosir(圖5)是鄰近七個縣中最貧窮的一個,當地的樹木早已因為紙廠而砍伐殆盡,年輕人下午一兩點便開始喝酒。釋學源指出,當地土地所有權並不清楚,但大部份缺乏法律文件的土地是紙廠擁有。為了恢復Samosir島的「森」意,除了與在當地研究造林超過15年的蘇北大學農學院主任合作,也積極地和當地基督教知識份子、村長、學校校長、青年團體以及地方森林局代表開會,預計成立一個組織,負責監督與當地溝通等第一線工作,並希望2010年底可一起推動當地造林與生態旅遊。

圖2:留台印尼生趁暑假規劃一系列環境活動,走入偏鄉向小朋友宣傳雨林保育的重要。圖3:菩提心綠化環境的體驗中心,2006年6月9日縣長Bp.Ongku P Hassibuan,親臨剪綵,並與主辦單位種樹。

REDD資助背後難題重重

圖5:蘇門答臘島中部的沙模西(Samosir)是湖中之島,被全世界最大的火山湖多芭湖(La ke Toba)包圍,土地面積接近新加坡,島上林木被砍伐殆盡。印尼民間團體Greenomics Indoneisa預測挪威可能將來對於和印尼簽署REDD斜對會感到失望,因為印尼雨林保育議題背後還有種種族群、文化與能源政策錯縱複雜的細節。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菩提心合作構想為例,原本希望透過台灣信託印尼保育購地的方式,買下森林進行復育,卻遇到地權不清的問題。印尼的森林大多是國有林地;但事實上當地居民與原住民在國有林中享有不同程度的使用權。例如為了打獵或是耕種,原住民會進行燒墾(圖6),經過焚燒之後,如果一直無地主出面,即佔地私有。釋學源指出,目前印尼雨林保育的難題有三:「首先是大家對於大自然法則都不懂。第二是地方政府不歡迎保育雨林行動。第三是還必須照顧當地弱勢民眾的經濟問題。」釋學源以加里曼丹推行森林保護時,當地人民就起來抗議,要求政府照顧他們三餐。這些難題不解,環保運動可能很難在此推動。因此,在印尼若要推行環保運動方案,需要兼顧居民的生計才可行。目前菩提心造林的作法即採70%造林,30%種植經濟作物。

金援僅能治標 教育才能治本

光是錢,就能保存印尼雨林嗎?釋學源認為國際大量挹注印尼並非好事一樁。就目前釋學源已知,蘇北和亞齊境內的古農洛伊澤國家公園(Gunnung Leuser National Park),援助外資愈多環境破壞愈嚴重。主要是因為當愈來愈多人看見豐富的自然資源,非法砍伐和打獵也就越嚴重,同受補助的環保團體,亦沒做好監督管理。「印尼政府很多時候是砍掉雨林,在原本的地方種樹。」因此,菩提心非常注重人心改造的工作,學源師父希望可提供環境保護並能兼顧生存的方法,並由保護環境中改變人性。菩提心階段性目標首重教育,成立印尼環境資訊中心,或是發行月刊讓民眾了解重要性;其次,和政商界宣傳與溝通環保觀念,引導這些有高社經地位具有環境決定權的人,對於森林的利用盡量採取不破壞原則;第三部份是保護雨林以及綠化。這三部份彼此影響與循環,但是觀念的潛移默化與生根還是得從教育做起。菩提心目前繼續透過教育與社區溝通,鼓勵農民種植有機農作物平衡生態,同時也希望保存印尼當地的傳統智慧來保護自己的雨林,朝人與大自然合諧相處努力。

圖6:燒墾後的空氣一片灰濛,茂密的森林焚燒後只剩焦黑的樹頭,多芭湖沿岸山頭幾乎處處可 見類似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