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上的提琴手-招潮蟹 (一) | 環境資訊中心

溼地上的提琴手-招潮蟹 (一)

2003年08月06日
作者:施習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舉螯揮舞為情忙

清白招潮蟹「招潮,小如蟛螖,白,依潮長,背坎外向舉螯,不失常期,俗言招潮水也」,這是中國對於招潮蟹最早的記錄,顯示招潮蟹在1700多年前就已吸引祖先們的注意。然而,招潮蟹其實是在潮水退去之後才開始舉螯揮舞的,稱為「送潮蟹」,似乎來得更為恰當!

西洋人則認為有著大螯足的雄性招潮蟹很像一位正在拉小提琴的人,因此稱呼牠為提琴手蟹或琴師蟹(fiddler crabs)。早在林奈之前,人們就開始注意招潮蟹的揮舞行為,而這也是招潮蟹最迷人的地方。一般認為雄蟹的大螯具有「吸引雌蟹前往雄蟹洞穴交配,並且趕走其他的雄蟹」的作用。

擁有一支佔體重三分之二大螯的招潮蟹,是溼地上目光的焦點,其紅、橙、黃、綠、藍、靛、紫、白、灰、黑的體色,繽紛的讓你驚艷不已。台灣有多達10種的招潮蟹,佔全世界招潮蟹種類的八分之一,而台灣招潮蟹更是世界罕見的特有種。從1921年發現以來,我們對其習性並不熟知,但這並無礙於牠們在海濱快樂的繁衍子代。然而,近十幾年來,牠們的棲息地卻在台灣海岸不斷的開發以及其他種類招潮蟹的入侵之下劇減。當其族群所剩無幾,就快成為歷史回憶之時,是否意味著大自然報復的前兆即將來臨?在開發的利益、溼地多樣性的保存、紅樹林的栽植風潮、特有物種的保育等考量之下,如何讓「鉸刀剪」不再變成經濟掛帥、工業開發下的犧牲品,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

本文轉載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出版之「消失中的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