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地球200年》發燒地球的預言【1】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發燒地球200年》發燒地球的預言【1】

2006年04月04日
作者:蓋爾.克里斯欽森(Gale E. Christianson);譯者:黃小萍

發燒地球地質年代的更新世譯註1初期的某一天,地球的天空轉成一片不祥的灰,北風吹起,寒冷的空氣開始翻攪奔騰,旋成劇烈強風。不久,第一片雪花落下,自然作家洛倫‧艾斯利譯註2所描繪的《憤怒的冬天》於焉展開。

接下來的200萬年,雪幾乎不曾停止飄落,龐大的冰層覆蓋了大地,整個南極洲、歐洲大部分地區、北美洲和南美洲廣大範圍以及部分亞洲地區,都是一片冰天雪地;空中迴盪的,只有巨大的雪崩,和冰河前進時摩擦所發出的聲響。距現代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正式展開,或許銀河系每3億年1次的旋轉周期,是觸發這次大冰期的肇因。

科學家說我們現在仍是冰期年代的居民。許多科學家也相信,地球表面會再度消失在茫茫白雪和數哩厚的冰層下,一切只是時間問題。但這將於何時發生,誰也說不準。

但此刻,氣象學家正專注於一項比下個銀河旋轉周期更緊急的問題。上個世紀,地球和大氣層持續加溫了很長一段時間。雖然並非每個科學家都這麼認為,但絕大多數科學家都相信氣溫上升的過程,是在工業革命之後,開始大量燃燒煤、石油及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所致。而且,全球暖化程度正在與日俱增,1970年代比1960年代暖,1980年代比1970年代更暖,1990年代仍然持續暖化著。

全球暖化並非現在才發現的新現象。早期關於全球暖化的討論,大多是以專業術語出現在科學期刊上,因此一般大眾無法獲得資訊。但今天的情況已大不相同。1998年夏天,有1個多星期時間,送到我家門口的報紙上出現下列頭條新聞。頭版頭條不外乎:「7月氣溫破全球紀錄」、「更暖、更濕、更多病:氣候攸關健康」、「德州和奧克拉荷馬州的乾旱阻礙農作與經濟成長:嚴重程度恍如塵暴區年代重現」譯註3、「全美各地蛙鳴不再」、「宗教團體發起支援制訂全球暖化條約運動」。這些新聞共同傳達著一個令人不安的訊息。

本書撰寫的是一個科學概念的發展史,述說何謂全球暖化──或所謂的溫室效應──及其生成的原因。

故事要從近200年前,一位在法國革命中,與死神以毫髮之距擦身而過的自然哲學家尚‧約瑟‧傅立葉(Jean-Baptiste-Joseph Fourier)說起。

傅立葉是第一位將地球想像成巨大溫室的人,他認為在這巨大的溫室中,大氣層封困住了來自太陽的熱能,讓地球得以保持溫暖,使棲息在地表的各種動植物獲得生命的契機。對傅立葉而言,這種現象正是自然博愛的象徵。

在本書所描繪的傅立葉和其他偉大的科學人物,都是「時間旅行家」。在他們出現之前,地球的誕生和成長歷程都是依據舊約聖經的編年史,人們很難從氣候或地質上,領會地球在40幾億年的存在中,所經歷的浩瀚時間與巨大變化。

除了傅立葉之外,還有孤獨的蘇格蘭思想家赫頓(James Hutton),及蝴蝶收藏家萊爾爵士(Sir Charles Lyell)。他們共同倡導了地質學上的均變說,聲稱現代的氣候及地質作用力與過去的運作方式相同。這個理論不僅為現代地質科學揭開了序幕,也為達爾文的學說奠定了基礎,使萊爾的朋友兼同事的達爾文,也能如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頓為夜空星子畫上距離那般,為演化過程插入時間的刻度。

但倘若達爾文能在生前得知,在工業化的英國有一種單純的蛾,因天空受到污染而在翅膀顏色上產生變化,相信他就能更加了無遺憾地長眠地底。

接著,在一連串難以察覺和抵擋的變化中,大自然的結構就遭到工業機械重新編造。我們將遭遇從地底強行取出化石燃料,並以此改變了整個地球的發明家與資本家,包括發明工廠體系的紡織工業家阿克萊特(Richard Arkwright)、來自柯爾布魯代爾的製鐵大師達比(Abraham Darby)、改良蒸汽機的紐科門(Thomas Newcomen)和瓦特(James Watt)、建造蒸汽火車頭的特里維西克(Richard Trevithick)和史蒂芬生(George Stephenson)、鋼鐵家貝塞麥(Henry Bessemer)和卡內基(Andrew Carnegie)、標準石油的大亨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19世紀最精采的著名工程師布律內爾(Sir Isambard Kingdom Brunel),以及建造T型汽車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

於是,象徵工業時代卓越成就的龐大磚石煙囪,彷彿埃及豔后方尖碑,聳入雲霄數百呎,24小時不間斷地向大氣層吐出它們沉重的負擔。此時人類挑戰自然的工程似乎大獲全勝,致使歷史學家亨利‧亞當斯在1900年參訪巴黎博覽會的發電機館時,忽然覺得地球已受到人類嚴重的貶抑。

本文節錄自野人出版提供新書《發燒地球200年》
本文不適用於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野人出版社。

 


 

譯註1:地質學將地球年齡分為11個紀,最後1紀稱為第4紀,約始於200萬年前。第4紀又分為更新世與全新世,前者始於200萬年前,止於1萬年前。地球氣候從更新世開始有大規模的週期變化。全新世定義了人類對地球大規模影響的開始。
譯註2: Loren Eiseley (1907~1977) 為美國人類學家、教育家、作家,他的主要研究目標是測定更新世化石年代及冰期動物絕種年代,著有《Darwin's Century》、《The Firmament of Time》、《The Unexpected Universe》及詩集等。
譯註3:dust bowl years,1930年代美國南部因人為過度開墾及乾旱,導致表土遭沙塵暴吹失,形成塵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