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食危機又現警訊 未雨綢繆刻不容緩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國際糧食危機又現警訊 未雨綢繆刻不容緩

2010年08月18日
作者:王鐘銘(綠黨中執委、台灣青年綠人成員)

小麥主要出口國之一俄羅斯因為近期乾旱與野火損失了小麥收成高達兩成,日前宣布從8月15日開始直到年底禁止小麥出口。原本已經持續上漲的小麥價格因此更加飆升。這又是一個糧食危機的警訊。

人口增長、氣候變遷、油價上漲,加上生質能源的開發,都讓糧食危機越來越近,糧食安全已經是各國當前主要的政治議題。然而,長期忽視農業的台灣政府,顯然並未察覺國際趨勢的變化,依然把農業當做次等產業,把農民當作可欺弱勢,把農村當作窳陋地區。

糧食危機一但來臨,立即會危及大多數人生命安全,如果政府繼續顢頇,就是輕率地將全民置於險境。因此,呼籲政府要馬上採取適當措施,未雨綢繆的工作絕對刻不容緩。在此也提出幾項提議:

一、停止農地徵收作為工業園區或住商計畫用地:徵收農地除了減少可耕地、破壞良田之外,更表達出政府認定農地價值低於工住商用地、農業價值低於工商業的訊息,等於打了振興農業一記耳光。

二、推廣米食:改變飲食習慣,重新回到米食社會,是提高糧食自給率的重要關鍵。要做到推廣米食,除了仿效日本在教育、媒體等各方面著手外,也應協助民間進行米食產品的多元開發,讓米食也能像麵食一樣多彩多姿。

三、推廣在地消費、食物里程等觀念,使消費者對台灣農產品更有強烈偏好。

四、改善農業環境,激勵青年農耕:檢討休耕制度,停止鼓勵不必要的休耕;從產、銷兩面著手,加強生產技術與銷售通路的完善,使青年更容易將農耕作為就業的選項,並強化其優勢。

五、水資源的分配:灌溉用水應該優先於工業用水,這不但是為了提升台灣的糧食產出,更重要的是,只要耕作農法得宜,灌溉用水完全不會消耗水資源,反而是維護水資源。

六、環境補貼:如果我們肯定農業的價值不但在於糧食的商品價格,更在於糧食安全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如果我們認為農民不但是糧食的耕作者,同時也是人民生活品質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守護者,那麼針對農產品的非商業性價值給予補貼是理所當然之事。而這樣的補貼能夠鼓勵農民進行更健康、對環境更友善的耕作,讓農地保持地力,不管是短期的提升農地耕作比例、農業人口,或者長期的永續性提升產量,都有非常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