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觀點:讓虛擬成為事實 | 環境資訊中心
科學與人文

科學人觀點:讓虛擬成為事實

2003年08月25日
作者: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從最近的腦演化的研究數據中,我們推測人類的語言大概在30萬年前開始發展。歷經姿態語言,物件命名,動作指令,然後加上語法成為語義和發聲之間的介面,人類的語言終於成為一開放性系統,使人類得以有限的音素去創造幾乎是無限的訊息。口語相傳便成為維持社會關係的基本要素,也成為文化傳承的主要工具,學習與記憶變成人腦最重要的功能。

隨著社會型態的擴大,人際關係也更複雜了,要記住、要傳遞的訊息也加多了。尤其,為了應付天候的演變,人類在6萬年前走出非洲,開始大規模的遷移活動。到了新地方,要靠舊有的經驗,也要有創新的能力去適應環境的變化。腦的功能除了儲存之外,不但要有how to 的計算能力,更要有先見之明的算計能力。5萬年前到2萬年前的洞穴繪畫就充分表現由「看到什麼就畫什麼」的單純紀錄到用心佈局的意境。

由畫到字,又經歷1萬多年的心智發展,到了8000年前,以文表義的傳輸體系逐漸成形,又過了4000年,才有了以音為主,以義為輔的文字系統,從此腦的儲存功能,就被文字所取代了,也就是說腦的功能外移到人體以外,而且透過石刻與拓片,複製的功能也外移了。更隨著技術的更新,傳輸和擴散的能量也大為增加。腦的功能已經打破時空的限制,人類的文明也因此有了新的意義—以前就是現在,現在就是將來。

100多年前,電話電報出現,50年前電腦出現,20年前區域網路出現,10年前全球網路出現,5年前寬頻網路出現,現在你每天打開電腦,迎接:「You’ve got a mail!」。

忽然之間,人類已經生活在數位的世代中了。e-everything讓我們活在虛擬的現實中。所以,我們必須思考e-life的文明,我們能在虛擬中找到真實嗎?

※歡迎讀者參加8月27日(三)下午2:20—3:50於科學教育館9樓國際會議廳參加「科學與人文講座」與曾志朗教授面對面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