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青澀! 小瓢蟲的變裝成年禮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告別青澀! 小瓢蟲的變裝成年禮

2010年12月28日
作者:李鍾旻

瓢蟲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小昆蟲,牠們不但外表討人喜歡,也非常容易讓人發現牠們的身影。

我在田埂旁的草叢裡首先發現了這群小傢伙,一路上也陸續發現了幾種不同的種類。偶爾太過靠近拍照,震動到樹葉,小小的瓢蟲便使出許多甲蟲所慣用的裝死伎倆,六腳一縮,直直的滾落,隱蔽在草叢裡,讓人無法找到。

各種瓢蟲:左上 赤星瓢蟲,右上 六條瓢蟲,左下 六星瓢蟲,右下 苧麻十星瓢蟲。攝影:李鍾旻。

左上:赤星瓢蟲,右上:六條瓢蟲,左下:六星瓢蟲,右下:苧麻十星瓢蟲。攝影:李鍾旻。

大地的點點繁星

大眾對瓢蟲的普遍認知,就是視大部分瓢蟲為益蟲,能夠捕食危害莊稼的蚜蟲。然而,雖然說大部分常見的瓢蟲為肉食性,事實上也有以植物為食,並且扮演作物害蟲的種類。有個辨別瓢蟲食性的簡單方法,從外觀上,肉食性瓢蟲通常顏色醒目並具有光澤;植食性的瓢蟲則通常體色較黯淡,並且身上密布著明顯的短細毛。例如平地常見的六條瓢蟲、六星瓢蟲,以及赤星瓢蟲這些吃葷的種類,外表光滑鮮明,而吃素的苧麻十星瓢蟲,體表則因長有細毛而顯得較不具光澤。當然也有一些例外的種類,不過我們仍可以用此方法判定常見的種類。

除了遇到騷擾時裝死的行為,許多瓢蟲會也會利用體液驅敵。當我們徒手捕捉,有時會發現手上沾了淡黃色的不明液體,這是由於當瓢蟲被抓住時,會從足部關節釋出略有腥臭味的體液,試圖用來驅趕敵人的緣故。

蛻變成長 素衣換彩妝

此刻我發現了一個瓢蟲的蛹。也就那麼剛好,在十多分鐘後,蛹的前端裂開,成蟲緩緩的從蛹殼裡爬出。與一般甲蟲一樣,瓢蟲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在轉變為成蟲前,會經過此一蛹期,重整自己的身體構造。待拋下昔日的蛹殼後,成蟲將穿上煥然一新的亮麗衣著。藉由這個機會,正好可以仔細觀察羽化,也就是整個蛻變為成蟲的過程。

這是哪一種瓢蟲呢?初爬出蛹的成蟲,大致呈米黃色,接近白色,真正的色彩尚未顯現,看不出任何的斑紋。米黃色的翅鞘,事實上就是瓢蟲的前翅,特化為具有保護功能的硬質構造;而另一對翅,後翅,也就是飛行專用的翅,則是被覆蓋在翅鞘之下。當然此時翅鞘是呈柔軟的狀態,等待若干時間後,它將會隨著顏色加深而逐漸硬化。

瓢蟲羽化:左上 蛹,右上 羽化,左下 羽化1小時,右下 羽化2小時。攝影:李鍾旻。

瓢蟲羽化全紀錄:左上:蛹,右上:羽化,左下:羽化1小時,右下:羽化2小時。攝影:李鍾旻。

在離開蛹的一小時後,顏色已有明顯的加深,此時找出身上的黃色斑點已經相當容易。這段期間裡,成蟲偶爾會將後翅翻出伸展,然後再收回。持續等待著,約兩小時後,黑色底色浮現,整個翅鞘上的顏色已大致成型,只是色澤略淺。看看牠的身體,這是一套瓢蟲界的時尚打扮,用色獨特,風格自成一家。顯然謎題已經解開,原來牠是身為台灣特有種的「六星瓢蟲」。

六星瓢蟲,又稱台灣巧瓢蟲。牠們的身體黑色為底,每片翅鞘上各有三枚黃斑,身上共六枚黃斑,這不僅是牠們的特色,也是名字的由來,另外前胸另有兩枚白斑。六星瓢蟲的外表也非常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由於大多數瓢蟲身體都是以橘紅色為主,配上黑色斑紋;不過六星瓢蟲則是黑色為底,再標上黃色的斑點,色彩獨特又不失典雅。牠們的體型,直徑約四至五公釐,蚜蟲、介殼蟲為其主食;在台灣分布廣泛,平地至高海拔地區都有機會見到。

六星瓢蟲。攝影:李鍾旻。

六星瓢蟲。攝影:李鍾旻。

淑女蟲的絮語

是否你也覺得瓢蟲的外表相當討人喜歡呢?由於瓢蟲身體圓滾滾的,外表嬌小可愛,非常受人歡迎,世界各地也有不少與瓢蟲有關的文化。許多書刊雜誌、電視廣告中,偶爾也可以見到牠們的形象。

瓢蟲在世界各地有許多不同的俗名。瓢蟲的中文名,是由於外型類似舀水的「瓢」而起。瓢蟲的日語叫作「天道蟲」,由於牠們很喜歡向著天空的方向往上爬,因此日本人賦予牠們這樣的名字。瓢蟲的英文叫作「淑女鳥」、「淑女蟲」,也許是因為牠們的鮮豔外表與優雅姿態,形象就像端莊的淑女一般。瓢蟲的德語叫作「聖母甲蟲」,法語稱作「聖母蟲」,這是由於瓢蟲嗜食危害作物的害蟲,能夠帶來豐收與希望,有如聖母保佑一般,被視為幸運的象徵。

據說瓢蟲是命運的占卜者。古代歐洲傳聞瓢蟲可用以預知未來,當一位少女將瓢蟲置於手心,若瓢蟲展翅高飛,飛往的方向便是未來丈夫的所在。瓢蟲也是傳遞幸福的使者,歐洲另有一傳說,男士若將瓢蟲隨風釋放,小小的瓢蟲便會乘著風、帶著思念,將訊息傳遞給所思戀的對方。無論這些傳聞是真是假,可愛的牠們仍是讓人愛不釋手,就像是一點一點的,鑲嵌天際的墜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