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營古道-東遊記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浸水營古道-東遊記

2001年12月11日
作者:吳美慧

「桃芝颱風」過後的這個週末(民國90年8月4日),南臺灣盛夏的豔陽高照,早上7點鐘,我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來到國立潮州高中大門口集合。許多朋友忙著展示攜帶的備戰品-防蚊液和樟腦油,似乎是聞「蛭」色變,每個朋友各個進入備戰狀態,也是興奮,也是惶恐。久候的豬仔車終於來到(8:00),37人全員到齊,接下來直奔大漢山林道。

在完成出入保護區的檢察哨(9:40)通關手續後,繼續進入蜿蜒的山路,一路晃盪,震得人心慌意亂。驚喜的是幾個不速之客的到來,三隻纖細矯健的竹節蟲,像似會走路的樹枝般,與我們同樂,(全世界有600種竹節蟲,主要產於溫熱帶和熱帶雨林,大部份其翅膀退化,所以不能飛行,僅少數種具飛行能力,竹節蟲是「植食性」昆蟲,有「不完全變態」的生活史,會有「孤雌生殖」的現象,遇敵害時可能採取「壯士斷脕」的逃脫術,它可說是模仿植物最成功的演員。

紅頭秀麗的豆芫菁,也飛來湊熱鬧,喜歡啃食冇骨消和蕨類植物,位於中海拔的大漢山林道,可說是它們的快樂食堂。全身橙黃的黃守瓜金花蟲,更大膽的在學員大哥的頭頂帽上,大肆解放起來,喜歡啃食瓜科植物的嫩葉和花朵,是教瓜農頭痛的昆蟲。近10點的晴空中,上升氣流帶來了展翅遨翔的林鵰,一身黑色的裝扮,指狀開展的飛翅,好似英雄般的氣度,它可是台灣保育類的榜中大鳥。

好不容易終於到達林道23.5公里處,海拔1500公尺的「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告示牌前(10:10),大家依序下車整裝,補充能量一番,貓頭鷹育宗帶領大家向敬愛的山神祈福拜山,盼山神引領我們進入山區,全員出入平安。眺望的美慧也以感恩的心,向山神默禱。白耳畫眉傳來其「吐米酒」般悅耳的聲音,歡迎和祝福大家的到來。

完成拜山後,整隊開始今天負重的山林課程。自己忙著找尋雲葉樹-這可是冰河時期後孑遺在臺灣中海拔森林的特殊植物,其木材無導管,靠較原始的「管胞」來輸送水份,是溫帶氣候下的先驅植物,只產於亞洲。無意間在岩壁的灌木叢中,發現一隻盤身枝條間的赤尾青竹絲,直徑約有1.5公分粗,雖是名列臺灣五大毒蛇之一,但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在不干擾它的生物行為下,輕聲的將它攝入鏡中。

一行人在貓頭鷹育宗的前導,和水牛昭雄及森林詩民的押後保護下,來到大漢山林道左切浸水營古道的岔口前(10:50),頓時芳香四溢,樟腦油、防蚊液、各種噴霧劑,你來我往,人人做好防蛭措施,開始此次行程的驚悚之旅。

雖然一路多是下行的山路,但走在潮濕炎熱的南臺灣低海拔(1000公尺)森林中,個個汗流浹背,許多人忙著與螞蝗(陸生水蛭)長時抗戰,雖沒有驚聲尖叫,但不時傳來的報數聲,一隻兩隻三隻…,真是燕瘦環肥,教人啼笑皆非。

在這片原始的闊葉樹林中,樟科和殼斗科是優勢樹種,而林下的蕨類、秋海棠、蕁麻科植物,一路相隨,茂盛而青綠。蕈類植物在林下腐質地和倒木上,奇形異狀,各顯神通。其中見到柳杉的造林地,細密排列,乏人問津。許多二或三針一束的濕地松掉落在山徑中,一群人興起討論五針、三針與兩針的松科植物,馬尾松、臺灣二葉松、日本黑松等等,我的心裡想的是清涼入口的黑松汽水,還有遙遠在前的大武溪清涼浴。  

屬於熱帶雨林的指標樹種-筆筒樹,樹幹上盡是睜亮眼的蛇目紋,和穿著片片草裙的臺灣桫欏都頂著大型綠傘,挺立在這潮濕的原始林中。一隻柑桔鳳蝶的幼蟲,靜悄悄地在柚子樹葉上,這種蝴蝶媽媽產卵於食草植物上的依存關係真是奇妙。

途中經過原住民居住的遺址,看到他們「人字型」砌牆手法,不同於一般的築牆方式,真教人納悶。蘭科植物的綠葉不時現身,告訴我們此地環境的原始自然和豐富多樣性。頭烏線發出「是誰打破氣球」的獨特叫聲,卻是尋覓無蹤。

前面的朋友,指著黃鼠狼留在路中的便便,看似黑色的烏泥,不知道它會不會是夜半時分食物堆裡的不速之客。來到出水坡遺址時(海拔690公尺),已是午後(14:40)時分,見到許多石塊堆砌的石堆,緬懷先民的辛苦事蹟,劈荊斬棘,流離顛沛的生活史。

幾次驚險的坡段,幸有前次小組工作人員的繩索架設,和同行朋友的照應,得以順利通過,真是辛苦他們了。一路上五色鳥「叩-叩-叩」的叫聲不絕於耳,似乎告誡我們小心走路,也為我們敲起平安鐘。琉璃星盾椿象綠背上的7塊黑點,可愛又美麗。一隻不知名鳳蝶科的幼蟲駐足在路中的樹枝上,它頭上兩側如雙眼班的黑白假眼,看得人又害怕又喜愛,它可是欺敵的美麗武器。臺灣野牡丹藤,經常成群地出現在林下,肉質班的綠葉呈輪生排列,它可是僅見於臺灣南部潮濕林地的特種植物。

忍住左膝的隱隱作痛,來到廢棄的工寮前(17:40),看見一個長方形的水泥池,表面貼有磁磚,小草道明說:這可能是森林防火用的蓄水池。向前走去,可見一片光臘樹(雞油)林,右側路旁成列的桉樹,樹皮好像被脫去一層外衣班的白淨,挺直而立。潺潺的溪流聲由遠而近,告訴我們大武溪就在前方不遠處,我要堅持到底向前行。

右側路旁見到一座吊橋石柱,旁邊有註記大正15年(民國15年)3月等文字,不知道當年此橋是否往來不絕於途?終於在天黑前趕到溪畔(18:20),此處是姑子倫溪和茶茶牙賴溪的匯流處,換上溯溪鞋,歡歡喜喜過山河。來到對岸卸下背包,又回到大武溪的懷抱中,好好感受夏日黃昏,青山綠水的暢快舒適。

穿新鞋來參加此行的賴校長,在幾位朋友前後的支撐努力下,終於渡溪來到扎營地,全員平安抵達營地(19:10),感謝山神帶領和成全,讓我們順利走完今天約18公里,海拔落差1300公尺的生態之旅。這是一段有血(螞點蝗的吸血大法)有淚(汗流浹背)的歷程,其中辛酸點滴在心頭。一輪明月悄悄自東方的夜空升起,圓滿明亮的月娘,告訴我們今天是農歷十五,真是良辰美景,佳人有約。「感謝山神、感謝廚師、感謝大家」的呼聲響起,這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心聲。

享用拉麵大餐後,與同組的伙伴,以大地為床,細數美麗的星空。朵朵白雲點綴夜空,有時狀似昂首闊步的大恐龍,瞬間變化成伸長鼻子的大象,過一會兒我指著大象說:「大象放臭屁了」,一群人真是童心未泯,愛說笑!晚間8點半開始了今晚的感恩之夜-營火晚會。

主持人水牛大哥,點名請大家發言,一旁的貓頭鷹忙著烤山豬肉,犒賞大家一日的辛勞。屏東林管處保育股鄭素蘭小姐和張道明,說明此次研習營的催生過程,並肯定臺灣山林之美和自然保育工作的重要性。伙伴們各個有感而發,願意為臺灣的土地,善盡愛護之責,讓這片好山好水永世留傳。我說:「誠如裴家騏老師所說,生態保育必需與文化和生活相結合,經由認識和體會山林生態之美,進而願意愛護保育自然資源,臺灣人對土地環境的破壞,已由天災人禍事件的頻傳,印證大地反撲的威力,救救臺灣的土地,人人責無旁貸。

這個解說員培訓計劃,是希望藉由室內和室外課程的安排介紹,散播生態保育的種籽,拋磚引玉,盡一己的力量,為臺灣美麗家園的願景,齊心努力,這是我自己由衷的期盼。」。今天晚上大家心想口說的話語,星月山川為證,記取生命中美好的一刻,化作生命中善待自然的動力,在未來的日子,相互勉勵與扶持。

晚會結束(22:30)後,有育宗和昭雄老師帶領的半小時-溪流生態夜間觀察,小體型的日本樹蛙成雙成對的抱接,是夜晚溪畔愛的樂章之一,臺灣特有種的褐樹蛙,有著大型蛙類的體型,雙眼和吻端常出現黃褐色三角斑,眼睛虹彩會形成T字形狀,也是臺灣溪流的重要角色。毛蟹和拉氏清溪蟹,也正遊戲溪間,張螯舞爪,尋找獵物。過山蝦紅亮的雙眼,教人不看它也難,倒著游走的蝦子,也在水裡展現它的真功夫。緩水域裡,許多小魚悠游其間,溪哥魚也樂在其中。

拉都希氏赤蛙在一旁鳴叫,它體背上粗糙的構造,可減少它在陸地上停留時水份的蒸散,延長其陸域活動時間。蛙類的天敵-黑白蛇君/雨傘節,也在夜裡乘興出遊,大大方方地在營地旁的草叢穿梭自如。因為今晚皎潔的明月高掛,貓頭鷹暫且藏匿無聲,但溪流生態,仍是生趣盎然,讓大家獲益非淺,我們幸福地含笑入夢。

第二天(8月5日)早上本想睡到自然醒的我,被左鄰右舍歡喜的問候聲叫醒。飽餐一頓後,大家拔營整地,於8時整,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繼續今天8公里的行程,向大武車站循序邁進。山徑旁有幾株高大的皮孫木(水冬瓜),在臺灣僅分佈在南部山區和蘭嶼一帶,是熱帶知名樹種。姑婆芋更是如地主般的挾道相迎,它可是著名的有毒植物,不可輕嘗啊!

終於走出森林來到大武溪畔(9:40),溪畔遍植西瓜,大大小小與我們這群快樂的呆瓜相望,接下來又一次溯溪,水流湍急及臀,幸有登杭大哥扶持渡過,真是謝謝他!先行渡溪的男士們,勇敢的脫去外褲,在溪中一字排開,賴校長也端坐溪中,有這群中流抵柱,前後攙扶牽引,全員順利安全渡溪。

此時烈日當空,我目睹這幅生命中,如同舟共濟般的動人畫面,因為有我有你在其中,我看到了臺灣美好的願景。育宗宣佈在此停留1小時,讓我們如魚得水般的戲水山林,怡然自得。最後在上午11點左右平安抵達大武車站,上午11:57南迴上行的自強號,搭載了這群傻得可愛的朋友,我們的形體是疲憊的,但大家愛山護水的心意,卻是堅定不移,曲終人散也是各奔前程的開始…

(本文原載於2001年12月11日藍色東港溪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