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森如何不息? 人工林也有春天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森森如何不息? 人工林也有春天

2011年03月28日
本報2011年3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韋綸報導

金恆鑣教授聯合國訂定2011年為國際森林年的當下,世界各地的天然林正遭遇大面積的砍伐;資料指出,2000年至2005年期間,巴西每年消逝的天然林面積,高達350萬公頃。另一方面,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亦指出:林業經營約可固定石化燃料約15%的碳排放量,對於紓緩氣候暖化,效果可觀。

反觀台灣,90年代初便禁止砍伐天然林,並規定伐木林地必須造林,今日台灣的天然林,佔總林地面積高達8成,僅有2成為人工造林。然而,目前台灣紙漿與木材,卻是100%仰賴進口,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我們真的理解人工林的價值了嗎?

此次愛地球講堂特別邀請前林業試驗所所長、亞熱帶生態學會會長金恆鑣,帶領民眾理解人工林在環境於生態方面的價值。相較於天然林,人工林的林相單一;在台灣,人工林的樹齡約為20-50年,與台灣伐地需造林、並於90年代初禁伐天然林的政策有關。他指出,由於進口木材與紙漿的成本,低於台灣自給,加上人工造林對於生態是衝擊或是裨益等等,都尚有疑慮,人工林經營面臨的挑戰眾多。如何發揮森林「木材以外的價值」,是人工林經營的發展方向。

愛地球講堂金恆鑣對聽眾提出可供思考的問題:「目前台灣有42萬公頃的人工林地,如何使人工林的生態系經營,符合永續林業原則?」他憶及自己的學生時代,當時《寂靜的春天》一書剛出版,學生進入森林,「看的都是多少錢?」他認為這是過去偏重木材利用,以農業管理、材積生長的思維,造成人工林大面積單純林相的結構。單一林相的人工林,其生態系內的生物多樣性較天然林低,其中一項原因,便是因為人工林樹冠濃密,不利陽光進入。另一方面,樹冠濃密也使森林土地的有機物質分解速度降低,也就是地力衰退。

阿里山柳杉人造林。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有沒有可能改變人工林的結構與物種組成,增加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使它越來越接近天然林的生態系呢?進行疏林作業,或許是可行的方式。金恆鑣解釋,疏開過於濃密的人工林,將有利原生物種發育、更新,改變森林生態系的結構,使其接近天然林的生態系。他以南投信義鄉的人倫人工柳杉林為例,「當疏開程度達到50%的時候,森林內部的溫度上升,原生樹苗增加,各種蛙類及嚙齒類的數量也增加了。」

金恆鑣並認為:人工林的碳吸存能力佳,更具緩和氣候暖化的能力。然而,人工林經營複雜,必須釐清對於生物多樣性、森林功能、原生物種復育究竟是好是壞。因此,他強調發展人工林林業上,首先必須有「生物襲產」概念,以科學方式取得、累積資訊,並將資訊系統化,使下一代能夠持續使用所得的資訊。再者,則要有團隊精神,從管理機構林務局,到研究機構、學校以及監督機制如立法院和民間團體,都必須各盡其職。在經營思維方面,也應擺脫木材生產的眼光,而是從保育以及可永續的角度,重新審視人工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