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環保不止於高調 環保也不必寂寞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特稿】環保不止於高調 環保也不必寂寞

2011年04月10日
作者:莫聞(環境資訊電子報主編)

一場全台民間NGOs齊聚一堂召開的「2011年全國NGOs環境會議」,若倉促為之,為了聚會而聚會,很容易流於僅是相互取暖與聯誼的大拜拜,從今天(4月10日)登場的會議實質過程來看,與會不僅在會中分享供一般民眾使用的行動方案,更努力協調達成四點具體共識作節,宣告「將會議結論帶入總統府」,意味著現今的環團,嘗試跨越固有領域、走出務實的新途徑。

今年會議以「人與環境和諧的參與途徑」為主軸,簡單來說,就是要傳達環保不止於高調、環保也不必寂寞。

環保不止於高調,人人都有可能遇上環境惡化帶來的禍害。例如過去兩年莫拉克、凡那比颱風帶來巨大水土災害,上月日本福島核災造成人人自危,以及近日登上熱門話題的國光石化造成健康風險的議題,顯示每個人都有機會遇上環境問題,當民眾想關心時,可以怎麼做?在NGOs環境會議中,有資深環境環保運動者分享在地戰鬥經驗、如何透過媒體宣傳、如何透過網路發酵、動員等經驗,讓每一位公民關心的議題,有方法能獲得社會大眾關注。

環保也不必寂寞,而是有機會匯集力量共同努力的。NGO環境會議舉辦8年了,原初的舉辦構想,即是源自於環保團體結盟的平台「生態保育聯盟」2000年解散後,各自NGO因忙於自身的運動主題而疏於經營廣泛性的聯盟平台,也少有全面性的交換經驗,於是有逐漸催生出舉辦環境會議的想法,讓NGO之間也能互通訊息,而非僅止於各自在地戰鬥而孤立無援。

今年,由於大會宣告將會議結論帶入總統府,與會者統整出的結論更具結構性,從「生活、生產、生態」三大議題出發,總結出「生活:免於風險是基本人權」、「生產:當代經濟不該傷害到下一代」、「生態:防範複合性災害之暴力討債」、「政治:生態的綠色要取得權力」四大結論。回歸到人的生命本身,可行動、可操作,清楚明瞭。

過去為了吸引社會目光、並嘗試在會中導入官方與民間對話,歷屆會議曾兩度邀請總統參與,結果,陳水扁蒞臨時當著環保團體的面倡議興建蘇花高;馬英九蒞臨致詞時提出的漂亮口號也遭批評為口惠不實。今年索性免了這套戲,免去爭議,讓民間專心討論、凝聚共識,再一致將結論送入總統府遊說,倒也乾脆。

這次會議中,受到中科三期衝擊的后里農民廖明田、公館里長馮詠淮都到場,加入開放空間會議,和NGO討論監督開發案的行動策略。總的來看,參與者有4成來自於環保團體,近3成為學生,其他為一般公司行號、教育行業、行政部門等;環保要走出曲高和寡,貼近民眾所需,現在跨出了第一步,未來還有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