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源部架構仍有瑕疵 環團要求大幅檢討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境資源部架構仍有瑕疵 環團要求大幅檢討

2011年05月12日
本報2011年5月12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整合環保署、水利署、礦物局、林務局、水保局、國家公園、氣象局、水公司等單位的行政院超級大部「環境資源部」,明年1月1日行政院改組後將正式上路;但環團批評,目前送交立院審議中的《環境資源部組織法》,並無能力因應當前台灣的缺水危機,以及類似日本311大地震的複合式災害;行政院應加快腳步,大幅檢討,才能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立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目前正逐條審議行政院版《環境資源部組織法》,立委田秋堇認為,政院版架構的最大問題,是負責國土資訊的單位分散,提議設立「環境調查司」,執掌統籌國土資源資料。預料此提案將併政院版,送入朝野協商。

田秋堇版本中指出,環境資源部應整合既有政府調查資料,包括中央地質調查所、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林務局、環保署環境檢驗所等研究調查單位目前分散的調查資訊。若成立環境調查司,可作為台灣環境調查資料之統合單位,而其資料更可提供為環評的評估基礎,讓環評委員的審查更有公信力。

另外,田秋堇也質疑,環評委員在環資部升格後的組成如何界定?目前環評會是7席官方代表,他們的定位在組織再造後如何調整?目前完全看不到政院的規劃。

環保人士包括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仁惠、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綠黨發言人潘翰聲等人,昨(11日)也召開記者會,批評政院版草案過於簡陋,僅草率將各「移入單位」業務編入組織,部份業務如水資源、水利、水污染等,卻疊床架屋,不合邏輯與現代管理要件,更不符合未來國家發展所需。

方儉批評,在政院版草案中,河川水源的上游管理,從森林、流域、國家公園、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到下游的自來水等工作,都併入未來的環資部,但各單位仍是涇渭分明,看不出事權整合的契機,未來的行政院如何防止天然災害、水源管理?

方儉也認為,檢核環資部的組織架構,目前偏重在企劃單位,可參照ISO 9000的品質管理模式,強化執行單位的規模。

環團指出,若以日本311複合災害來進行現在和未來的行政院壓力測試,依其組織分工,以及權責政治,根本無法通過,況且更值得重視的是,下半年行政院提出的中央政府總預算,究竟由現在的,還是未來的部門來編列?若沒有規劃,可能明年1月1日我們會看到一個癱瘓的行政院和一群無所是事的行政官員。

另外,依各國政府現行機制,核能與輻射管制是由環境部門或獨立機關負責(如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但環團批評,未來的環境資源部在游離輻射部份,莫名其妙地消失,該部負責空氣、大氣環境、地質調查、天災預防等責任,未來如果有重大核能事故,以行政院環資部組織法草案,環資部「依法」袖手旁觀,十分荒謬。

環保團體已提出民間版草案(http://tinyurl.com/3pyuek9)開放下載,供各界修改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