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先生有個想法:顛覆傳統市場的永續農業(上)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王老先生有個想法:顛覆傳統市場的永續農業(上)

2002年12月10日
2002年10月7日伊莉莎白‧沙文報導;徐怡德 譯,李欣哲 審校

地圖提供:美國環保署8月16日發行的《科學》雜誌的專題有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標題:死亡區域正在成長。在標題的右邊是一張墨西哥灣的圖片,沿著海灣有一綠色的條狀物—— 這就是死亡區域。在這個區域裡面,氧氣的濃度很低,所以大部分的海洋生物(包括蝦蟹類)都沒有辦法生存。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那些由密西西比河流域排放的農肥廢料。這些廢料刺激大量的藻類生長,當藻類死去時,它們沉落水底並且分解,而在這個過程中消耗了大部分的氧氣。今年,死亡區域變得比以往都大,將近有8500平方英哩,比紐澤西州還要大。

這死亡區域也許是一個引人注目的頭條,但這只是我們現代農業系統所帶來的許多影響之一。灌溉導致地下蓄水層損耗,除草劑積留於地下水,養豬廠廢水污染河川,還有基因改造作物(GM協會已通一翻為基因改造,因改良一詞,好像預設了改變基因一定是好的)對生態系的全面影響仍屬未知。把這些事情放在一塊兒,也許會誘使你想要指責農人,畢竟他們就是那些使用化學物質及種植基改作物的罪魁禍首。但在一次工作計畫裡,我試圖從玉米生產的領域來瞭解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參與了4年之後,我可以告訴你,這些問題的產生並不是在於農人的貪婪或冷漠,而是經濟因素。

農人,像所有在自由市場的實業家一樣,以競爭取得生存。競爭的條件已經被清楚定義了:看誰能以最少的勞力、土地、器具、物資投入(像是種子、肥料等)生產最多的作物。最有效率的農人是能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潤,最可能於市場生存;而在所謂「沒效率」的農人與傳統農業耕作消失的當下,農耕作業變得越來越有效率。這樣的改變帶來了無數的新發明及農作物產量的增加。以玉米生產為例,在1940年代時每英畝的生產量是30浦耳,今日則每畝有約120浦耳的收成量。(註:8 加侖等於1浦耳)

充斥許多問題的土地(照片提供:美國農業部)有那樣效率的收成量是我們以市場為主的經濟體系下的允諾,從許多方面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情;最起碼就理論上而言,我們以更少的土地餵養更多的人。但我們要如何去看待死亡區域?那些存留於地下水的除草劑及溪流中的糞肥呢?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不單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在農地的下游能有健康的漁場,且有豐沛的活水流經於下?為什麼我們最自負的解決之道── 自由市場體系,無法在更大的收成量之外,也生產像這樣的產品呢?

(待續)

註:伊莉莎白‧沙文是一位母親、生物學家、及系統分析師。她是科柏丘共屋(Cobb Hill Cohousing)的成員,住在維吉尼亞州赫特蘭(Hartland, Vt)的一個有機農場,在由Donella Meadows創立的智庫機構──永續研究院(Sustainability Institute)工作。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www.gristmagazine.com/citizen/citizen100702.asp
版權歸屬Grist Magazine,台灣環境資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