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勞動與實做參與,尋找與棲地的情感連結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透過勞動與實做參與,尋找與棲地的情感連結

2011年07月24日
作者:孟琬瑜(文字工作者)

觀霧山椒魚棲地營造工作假期 100-7-2~3

觀霧山椒魚棲地營造核心區域 在營造初期的樣子(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初) 攝影者: 藍梁文

週五晚間,天色逐漸暗沉,浸入一缸鬱鬱墨藍;平地的七月初,流動著熱烘烘的薰風。我帶著四歲半的瑀魚、拎著背包和雨鞋,在竹東下公館跟阿德和小咕嚕說掰掰,等待與棲地組志工會合,沿著迂迴顛躓的山間小路行車,迴旋爬升中暫別山下溽暑,迎向中海拔雲霧故鄉的如水夏夜。

觀霧山椒魚棲地營造核心區域 現在的樣子(民國一百年四月初)

這是觀霧山椒魚解說進階訓練的第四次,由棲地組主辦棲地營造體驗工作假期的前一天夜晚。管理站外,停放著棲地組伙伴藍梁文大哥的貨車,滿載著園藝工具,以及從雪霸管理處汶水苗圃挑選過,適合在棲地栽種的原生植物苗。而參與畫畫課的幾位志工,則提前在中午抵達觀霧,將近晚間十點,仍孜孜不倦地一面聆聽生態影片導演的指導,一面描繪、揮灑著棲地植物葉片的水彩畫;經由作畫過程的觀察與筆下呈色,進行著一種自然經驗的累積。

這張是禎蔚的素描 陳導和瑀魚在跟蝌蚪寶寶說話 她幫蝌蚪寶寶取了名字叫做"長腳青蛙"。

夜色深沉,帶領解說訓練的管理站解說員彭文禮大哥,仍和棲地組小組長邱大,及工作假期的規劃人梁文大哥,仔細研議著接下來兩天的工作流程與細節。

受到燈光吸引、自附近森林湧來的夜蛾,振翅輕輕撲擊著玻璃窗,似乎在這逼近〈小暑〉的盛夏夜晚,趨向某種高峰。

週六清晨,窗外響起一陣清亮的歌吟;一隻青背山雀前來巡視夜生活過後棲止在窗邊、陽台上的飛蛾,以嘴喙銜回巢中,育養牠們嗷嗷待哺的幼雛。我和瑀魚一邊觀察撿拾著昨夜闖進管理站門前的蛾,一邊漫步到大鹿林道邊的水溝,尋找落葉、觀察蝌蚪。

另外幾位參與工作假期的志工夥伴,則從昨天深夜到今晨分別自各地出發,設法趕在工作開始前前來會合。隨著工作伙伴到齊,幾位志工大哥們隨即套上雨鞋,開始著手工作前的準備。先將貨車移到最靠近棲地的路旁邊坡,沿著陡峭卻是到達棲地最短路徑的山坡,以接力方式傳遞,陸續將工具及一籃一籃的植物小苗搬進棲地。

從二月底在汶水舉行觀霧山椒魚解說基礎訓練開始,許多參與訓練的解說志工便陸續反應,希望能有棲地營造的實務參與經驗。尤其是棲地組的夥伴當中曾經實際參與過棲地營造的只有熟悉園藝工作的梁文大哥一位。

現今棲地營造的核心區域已經隨著初期由管理站與警察小隊合作移除芒草、植入原生樹種、水源引入、運來腐木石塊進行環境佈置…加速了火災過後十餘年仍停留在芒草叢生狀態的貧瘠土地演替,成為層次豐富的近自然林,以及適合觀霧山椒魚繁衍的緩流水域。複層林的覆蓋,使得營造棲地的溫度降低、溼度提高、昆蟲與其他無脊椎動物數量增加,動植物種類遠比營造之前豐富。

然而多數解說志工只能從課堂與資料照片知道這段營造歷史,缺乏營造歷程的參與,以及與土地互動的情感連結。往後棲地組成員經過四月、五月、六月觀霧山椒魚進階訓練的小組工作坊,與當初負責棲地營造計畫的陳進發導演討論如何創造參與機會,進行實作的可行區域及進行方式,而使這次工作假期逐漸規畫成型。也讓沒有參與過棲地營造時期的解說志工,能在棲地的周邊區域,親身體驗參與棲地改善的施作過程。

這次工作假期實作的區域,位於棲地營造主要區域的西側,目前規劃了一處適合欣賞落日與進行解說環教活動的觀景平台。與棲地核心區域及雲霧步道的山坡一樣,同是民國八十四年耶誕節前夕因遊客生火不慎引發森林大火後,十餘年間始終停留在芒草叢生狀態的土地。工作假期前幾天,觀霧管理站的兩位原住民解說員新康大哥和中華,已經先花了幾個工作天將高大的芒草連根除淨。接連著幾天的午後對流雨,將土壤浸潤得鬆軟而潮濕。

在陳導傳承棲地營造經驗,彭大哥和小組長說明工作任務與期許後,先根據現有的原生植物特性和對日照需求情形,大致規畫植栽區域,梁文大哥提醒大家連同培養土仔細取出小苗、注意掘土深度及覆土高度,工作夥伴們便拿起工具分頭進行。

陳進發導演傳承棲地營造經驗。

將近二十位大小志工的工作組合十分奇妙,實際上並沒有精細的任務分組,然而所有成員始終自發地找到待進行的工作,並很有默契地自成合作完美的小組。大致上,拿著大工具的幾組負責將土深掘與木本植物栽種;拿著小鋤頭的負責較精細的台灣百合和抓地力強的地被植物普剌特草種植。並分別在這些植物小苗旁邊釘上竹竿以為識別,避免無意間踐踏。而完成自己工作部分的夥伴,也主動加入其他夥伴的工作,工作間愉快分享著植栽經驗與植物知識,在中午前,就已將汶水管理處苗圃帶來的大半植物種植完成。

雖然來過觀霧至少數十次,我卻從未曾挖掘過觀霧的泥土,握著小鋤頭一鋤一鋤地挖下去,有時是鬆軟、充滿孔隙、爬蟲鑽行的土層,有時是堅硬的礫石與蔓延的植物根系;我用左手捧著剛從盆中倒出,包覆著培養土、結著小小鱗莖的台灣百合,放進方才掘好的坑洞,覆蓋上棲地的泥土,想著它們將開始馴化、適應野外環境,在充滿各種無脊椎動物與植物種子的土壤,學習在地化與生存適應,使我有一種奇異的感覺,關於生命的冒險旅程。我想,如果原生植物的小苗也有「夢想」的話,應該會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離開盆栽與培養土,生長在真實的、充滿生存競爭與挑戰的土壤之中吧?

午後雲霧聚攏,戶外下起了對流雨,於是我們待在室內進行複層林的棲地解說討論。下午三時雨停,返回藪鳥鳴聲清脆流轉的棲地,由小組長帶領棲地解說示範,以及往後長期監測紀錄的討論。並由每位解說志工各自進行棲地巡迴,再一同選出適合做物候紀錄的代表植物。
晚間則進行棲地組Q&A討論。

隔天一早,我們再套上雨鞋進入棲地,分別將前一天的樹苗種植完成,在植栽間的空隙補植地被與草本,並將太高的植株和折斷的地上部分進行修剪及扦插。雨鞋在一步一踏間,陷入濕軟的泥土,滿懷著成林的願景、雙手種下植物時,辛勤的汗水也隨之滴入;我們以植樹在土地上延續著個人有限的生命,也為地球降溫盡一分小小的力量。種植的部分就在志工們的努力投入下陸續完成。

在清理這片芒草地的時候,遺留著幾段二葉松的腐木,幾位志工大哥協力將腐木搬上平台,並由留在棲地的夥伴合作將腐木佈置在步道旁;一方面可以提供小動物覓食與繁衍之處,一方面腐木上慢慢長出各種蕈類,也能提供極佳的觀察與解說素材。搬動著腐木的時候,就發現了其中一根腐木上有漫走的菌絲和許多正忙碌搬運著白色蟻蛹的螞蟻,志工隨即發揮解說專長,引導小朋友們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

另一組志工們則下到樂山林道上,從林道邊的水溝中收集腐植質與落葉,以接力的方式將沉重的落葉腐植質沿著邊坡搬回棲地。別小看這些溝中淤積的腐植質與落葉,大雨的時候,有可能被沖到下方某處造成阻塞,而使雨水溢流、沖刷侵蝕路面,嚴重的甚至可能造成道路邊坡的坍塌。然而我們將腐植質與落葉從溝中挖掘收集起來,灑佈在植栽的周圍,卻是最佳的天然肥料,除了提供植物生長的養分,並能增加適合昆蟲棲息與躲藏的空間。而其中也可能挾帶著昆蟲與蟲卵,以及許多在地的原生植物種子,有機會在自然演替的過程,增加棲地植物與無脊椎動物的豐富程度。

最後志工們搬運了扁平的石塊回到植栽完成的棲地,協力佈置鋪排成簡單的步道。工作終於完成,志工們攜手讓原本光禿禿的土地美麗豐富起來;合作過程的和諧氣氛、互助與同心,也在彼此的心中都留下深刻的記憶。

這次工作假期選定的時間適逢暑假,多數志工早已先安排了假期活動,因此時間能夠配合的志工只有十位,加上解說課和觀霧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五位,人數較少,因此工作假期也開放給其他志工和眷屬一同參與,讓我們這次的工作假期多出了四位分別是高一、國二、小五和小班年紀的小志工,成為十分難得的親子參與的工作機會及實務演練,同時也讓小朋友能夠了解父母用心投入的國家公園服務內容。

四位小朋友從聆聽與觀察,各自拿著工具找到了適合參與的工作和位置,並且積極起勁地開始幫忙,讓我感受到,小朋友們一面觀察模仿著大人,一面也在尋找著典範。他們從剛開始的陌生、旁觀,到找尋到自己可以參與協助的事情,並且樂在其中;有時一面好像在工作中遊戲,一面又很賣力跟大人合作著工作,並自然而然地彼此合作,真的很可愛。

我們無須刻意為他們解說、安排任務,就只是用行動、以親身的實踐、及工作中愉快的氣氛,去感染和邀請他們加入。也很感謝所有志工夥伴盡心盡力的完美合作,提供了孩子們最佳的學習榜樣!

在棲地工作假期結束前,梁文大哥分享三年半前參與棲地營造的初期,從清理芒草地、搬運石頭、扛倒木、挖掘水溝…,完全是付出勞力的粗工與苦工,因為園藝工作是他的專業,所以義不容辭地加入,以上山參與志工工作慶祝自己的生日。當初對於棲地未來將成為甚麼樣子,並未有很強烈的感覺;當三年半後,看到棲地成為層次豐富、生命蓬勃的複層林,回想自己當初的參與和投入,那是一段充滿了感情的回憶。

觀霧站解說員彭大哥和解說志工保母凱瑮,也一同討論、評估這段棲地營造工作假期的經驗,在未來的解說員訓練當中推動與延續,以及邀請其他民眾參與體驗、引起環境關注的可能。

這一次棲地營造工作假期對許多解說志工而言,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經驗,很有可能是也解說進階訓練當中最有趣的一次。志工們無私無我、主動參與、合作無間, 也讓忙碌中的棲地,始終洋溢著一種家的溫馨。

下山的路迴旋曲折,在工作中玩得盡興的小小孩在腿上沉睡。這是她第一次正式的國家公園志工參與經驗,置身在一群認真工作、彼此體諒包容的大人當中,學到的不僅是工作內容與操作實務,也是與人合作相處的可貴精神。

我們在從事自然解說工作的人,可能都需要尋找和長期耕耘一種紀錄自然、與自然對話的方式。也許是觀察與繪畫,也許是影像或文字記錄,也許是參與野外調查、徒步與跋涉的歷程,也許是從植栽與手做當中,不斷累積一些與土地互動的環境參與經驗。透過勞動的汗水、經由工作間的領會與內化,解說的內容將不只是資料彙整與表達技巧,而是根植在自己的生命經驗當中,成為真正能夠感動自己和別人的一段分享。

勞動後帶來一夜好眠,隔天清晨的陽光明淨,我已開始期待著下次上山,將看到經過盛夏的陽光照拂、幾場午後雷陣雨的灌溉,已使那些親手種下的苗木與草本,努力紮根、日益茁壯。
 
註:
來自汶水原生植物苗圃的植物:台灣百合、笑靨花、細葉杜鵑、霧社櫻、冇骨消、牛樟。
 
這次工作假期中,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臉書節目主持人黃俐婕小姐,也一同參與著棲地工作,一面現場進行錄音採訪與記錄,精采的訪問內容線上收聽,請連結
http://news.rti.org.tw/index_show2009_Content.aspx?id=647&Program=36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