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安靜、安心的力量 | 環境資訊中心
離島圓夢曲

望安—安靜、安心的力量

2011年10月12日
作者:曾依苓

編按:作者高中畢業後,在外地求學和工作加加減減近十年,去年(2010)回到澎湖,今年(2011)真正回到家鄉望安,是被列入國家重要聚落—花宅裡不小心成了觀光景點的曾家古厝第四代,現經營平垵工作室,從事小型文創和文史工作。

安靜的她,有種使人安心的潛在力量,她是望安。

望安,是澎湖南海群島中數一數二的大島嶼之一,然而在遊客的「跳島」觀光形態裡,她經常只是觀光客「經過」的一站,「經過」的時間總在熱死人不償命的中午時分,於焉,初來乍到又快閃的四方遊客覺得這裡好熱,熱到只想拍個到此一遊照就趕快躲進有冷氣的地方去;好無聊,無聊到只需要30分鐘就能繞完整座島5隻手指頭數得完的景點。其實他們更應該感覺的是:好可惜、好遺憾。

關於望安的真正面貌……

白天--每個人都有屬於生活的一角

當最後一班觀光船駛離潭門港,港邊的遊覽車分別開回自己的車庫,從早上八點左右開始啟動的觀光模式終於切換回望安島民的生活模式。去海邊、去山裡,去從事與土地、與海洋相關的一切,掘土豆、放網(望安的說法是gon2 lan3 a3,在一種在近海浮潛放置小型魚網捕魚,一至兩人就可進行的漁法)、釣魚、撿螺仔、照海(潮間帶夜照)……等等,靜靜地在島上某一座山、某一處海進行著,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生活的一角,產生交集的時刻,可能是在南來北往的馬路上,或是妻子騎著摩托車,車後拖上一台ri-a-ga(拖車),沿村「買魚啦~!」叫賣著丈夫現捕回來的新鮮漁獲。

一到夏天時,也是外地遊子攜家帶眷返鄉渡假的季節,帶著孩子回到小島上的阿公家、阿嬤家、或阿祖家,孩子因為無拘無束的開闊環境可以盡情奔跑而開心,遊子則因為回到家鄉而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某種形式上,夏天現捕的漁獲其實都是準備給這些眷戀家鄉海味的遊子們。雖然一整年長假都為了「回家」而排,但假期總有期限,總有依依不捨的那一天,於是每天的二十四小時,扣掉午睡和晚上睡覺的時間,不是在海邊,就是在山上,看好潮汐去海坪撿螺仔,或是到山坡上去尋找風茹草的蹤跡,簡單的生活,節奏自己決定,有時候,當整片山或整處海坪只有獨自一人,甚至會忘了自己,因為眼前只看見海天的開闊,以及起伏的山丘草原,耳朵聽見的是輕輕的海潮聲,好像自己只是海坪的某塊玄武岩,或是山上的某株小草,平靜地享受著四周的風景。這座島就是有這種使人安心的潛在力量。

入夜--島嶼休息的模式

下晡六點半左右,是夏天日頭下班的時間,每天日落之前,望安島最高點—天台山上的熱鬧,並不輸給平時遊客氾濫時。島上北中南四個村的一些阿伯們,會坐在收攤的攤位旁的桌椅那裡,聊著望安地方時事,阿伯們話匣子一開不離關於海的話題。以「現在」為起點,談論著這幾天哪些人家的船出海又抓了多少斤的小管,收穫不錯,又或者是最近到哪個海域有哪艘船捕回來了很好的魚。而接續著海上的話題,阿伯們又會從「卡早是如何如何⋯⋯」開始聊回「過去」,古早人的智慧就會不經意地在這些閒談中流洩而出,而此時此刻又產生了人與人之間另一次交集。

夜晚,晚飯過後,花宅海堤上的座椅常是滿座的狀態,北邊靠近海巡檢查哨的是頂寮甲和下寮甲的阿伯阿公和幾位阿婆,隔了幾公尺在媽祖廟前是尾寮甲的阿婆。夏夜海風吹著舒適,坐在戶外閒聊,涼快一下,準時的在八點散會回家看八點檔。而海堤連結著的花宅港,在碼頭的尾端,是望安島出了名的魷魚釣點,成排釣手或蹲或站,上下扯動手裡的釣竿,牽動著木蝦,引誘在暗頭時分出來覓食的魷魚,當天的釣況是好是壞,全憑著看碼頭地上有無被墨汁拓印的魷魚形狀,大小或多寡,一目瞭然。

每天的夜,海堤上,碼頭尾端,都交集在頭頂看得見銀河的星空下,這座島的聲音,被風調整到最合適的分貝,然後繼續著每一天的運行,直到秋天、冬天,回歸到島嶼休息的模式,繼續醞釀著使人安心的能量,一直一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