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無車日隨筆 | 環境資訊中心

922無車日隨筆

2002年09月26日
作者:吳迪偉

無車日?

「無車日」,是一個源自西歐的環保運動,其係利用特定的日子管制汽車或私人車輛的通行,目的在於讓民眾感受無車的環境,嘗試步行、騎乘自行車、或滑板、溜直排輪等其他不會製造空氣污染的運輸工具。許多國外的資料顯示,「無車日」當天的空氣污染值比起一般工作天與星期假日減少許多,「無車日」的舉辦相當有效地提升民眾改騎乘自行車、步行,或共同搭乘的意願,也能督促政府能將這類交通工具正式納入交通運輸的規劃裡,特別是能將其與大眾運輸網結合。除能有效提升大眾運輸系統的效能,減少道路車輛外,更能降低空氣污染的排放。從個人的健康而言,尚能增加運動的機會。

捷運與自行車專用道的鋪設

台灣開始「無車日」的運動,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是最近幾年的事,這幾年我們有了比較年輕的陳總統,也會響應在「無車日」時騎自行車出門亮相。位於首善之區的台北市政府則利用台北市(縣)已有的捷運與公車網絡,鼓勵首長能以身作則,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也因為捷運的興建,近年台北市的道路負載得以舒緩,民眾以自行車配合搭乘捷運的意願與比率漸有升高。

但是,除去捷運的誘因後,民眾騎自行車的意願其實不高。據前一陣子聯合報調查指出,目前平常外出時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者不到2%。如果環境許可的話,會有3成7的民眾願意考慮騎自行車,7成1的受訪者贊成在市區內規劃腳踏車專用道,但仍有8成1的人對腳踏車的行車安全缺乏信心。馬市長則在相關的會議上表示,不能保證自行車在道路上行駛的安全。目前相關自行車的政策與規劃是以休閒運動為主,專用自行車道的規劃與興築多位於公園、遊憩區內。

自行車道的優缺點

我跟內人有幸同在大安區工作,由於這層關係小孩讀書的地點也在附近,所以我們常常利用附近的停車場、捷運站做為基點,改騎自行車上下班、上下學。最近這一年來,我們眼見人行道的舖面有了改善,行人的空間變得舒敞。幾個月前也看到市政府在大安公園與新生南路規劃了所謂的「自行車專用道」。雖然有些路段過於狹窄難以會車,有些路段標示不清,也有與行人爭道之嫌,尤其過馬路時,若碰到上下學,那就得處處小心。除此之外,趁黃昏或假日重拾舊時光,一家騎自行車到台大的校園、或大安公園悠遊倒真是舒暢,樂在其中。

在鄉下長大的我直覺上認為,自行車就是生活的重心。從國小會騎自行車開始,自行車即是最佳的生活工具,大凡訪友、郊遊、上學、購物皆依賴自行車。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遷,馬路變寬了,車子也增多了。自行車雖然還是我回老家時,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主要載具,面對馬路上來勢洶洶的車潮,特別是像坦克車般的砂石車,總是保持著戒心,避而遠之。

路權歸屬?汽車?行人?自行車?

前幾年因故造訪西歐,在那裡生活一段時日,才瞭解原來道路不見得都是屬於汽車的,行人與自行車還是可以有空間,生活還是可以跟人、物與土地多一點親善。有些小鎮,特別是遊客較多的觀光城鎮,汽車除了本地居家用的以外,政府引導其使用外圍的道路與停車場。

小鎮裡儘是各式各樣的自行車與漫步的行人,當然還有反戴運動帽、溜著滑板或直排輪的年輕人,在綠草如茵、小河悠悠的環境背景裡,大口呼吸那清新略冷的空氣,心情哪是一個「爽」字可以形容。

台灣歷經辛苦的工業化過程,產業更迭,都市化程度偏高,原有農村悠閒的景觀已不復多見,倒是混凝土、RC房舍、高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個角落。同時,綿密如蛛網般的道路,就像藤蔓一樣爬滿了大地,除了將綠野切割成佈滿補綴的一層人工皮外,也帶來了會吃油排煙的汽車。排氣管排出的煙霧瀰漫在小鎮市街裡,繁忙來往的車影,夾雜著刺耳的喇叭聲,原先賣豆漿的小街旁停滿了各式各樣的鐵皮怪獸,遮住了久經風雨的磚牆,也改變了小鎮的空間意象。

以台灣目前超過7、8成的人口皆居住在都市裡的現況而言,行人在經濟發展優先的口號下,早已失去了路權,又何況是最弱勢的自行車族呢?當時間巨輪轉入新千禧年的週期時,都市裡開始逐漸重視人行道,也聽聞今年「922無車日」,台北市政府要舉辦「2002自行車嘉年華」的盛會,號召全體市民全家動員及呼朋引伴或走、或跑、或騎自行車、或穿直排輪或溜冰鞋逗陣來參加。

多一點土味與人情味

個人私底下一個願望就是,在熱鬧的節慶之後,是不是可以逐漸地把社區還給民眾,把道路分一點給自行車。那麼,或許我們共享的空氣,可以稍微少那麼一點刺鼻的油氣味,多一點土味跟人情味。 (200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