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輻射檢測 微量放射物質增加 原能會:低於法定調查值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蘭嶼輻射檢測 微量放射物質增加 原能會:低於法定調查值

2011年11月29日
摘錄自2011年11月29日公視新聞、中央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電最近委託中研院學者,針對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周邊的輻射值,進行採樣檢測,結果發現這三年以來,部分放射性物質的劑量逐年提高。

研究者曾在蘭嶼貯存場外,某處潮間帶泥土,測出人工核種、銫137每公斤32.9貝克,鈷60則是6.5貝克,因為報告還沒結案,學者表示他有保密義務、不能受訪,不過仍強調這個數值很低。但研究輻射對人體傷害的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張武修,卻擔憂地表示,資料顯示泥土的輻射劑量在三年內逐年增加,而青苔上的劑量增加更明顯,尤其是跟當地背景值來比較,以銫137來看,有些地方的值,已經比背景值高出十幾二十倍。

針對海底沉積物(底泥)有微量的鈷60及銫137,原能會回應表示,可能是核廢場檢整重裝作業時,所產生微量放射性粉塵散落在場區,受雨水沖刷後帶出所致。原能會進一步解釋,部分銫137也有可能來自核爆落塵的累積,由於海底沉積物具累積的特性,可經由微量分析方法測得。不過原能會強調,目前結果顯示皆遠低於沉積物的法定調查值,再加上其對環境影響極輕微,對民眾不至於造成影響。

但張武修最關心的,還是輻射可能飄到農作物或土地上,是不是已經被當地居民透過食物和水接觸到,政府有必要做更進一步健康檢查,才能了解到蘭嶼居民到底受到什麼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