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城塞車費的全球創舉 | 環境資訊中心

入城塞車費的全球創舉

2005年09月22日
作者:李芸德;攝影:吳國維;環境資訊中心策劃

不論是使用哪一種替代能源,除了太陽能,都免不了產生有害廢氣。即使是氫燃料電池在產生氫的過程中,也有可能產生污染。不開車才是釜底抽薪之計,但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英國倫敦開創性的徵收汽車入城的塞車費,有效減少進入市區的車輛數目,值得吾人借鏡。


倫敦是個開發極早的城市,今日的倫敦已然是個世界級的經濟金融重鎮。早期的都市規劃顯然已經無法負荷今日蓬勃的交通運輸需要。狹窄的雙線道兩旁是古老的建築,沒有拓展道路的空間,因此長期以來,倫敦市中心的交通總是擁擠不堪、怨聲載道。嚴重的塞車問題不僅影響了倫敦的商業發展和生活環境,廣義的來說,影響層面甚至擴及全英國的經濟。據估計,在倫敦開車,約有一半的時間都浪費在塞車上,每週因塞車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高達2~4百萬英鎊。

 

經典的雙層紅色巴士
倫敦經典雙層巴士。圖片來源:Steven Hughes (CC BY-NC-ND 2.0)

要從此橋過,留下買路錢

為解決倫敦人最關心的交通問題,倫敦市長Ken Livingstone於就任後花了20個月與各方學者、倫敦居民、商業人士會談,並於2001年7月提出了新的運輸策略—收取塞車費(Congestion Charge),以期提高商業效益、促進經濟繁榮、改善生活品質、促使大眾交通工具被更廣泛的利用。

經過學者審慎的現場調查與評估,塞車費於2003年2月17日開始實施了。這項收費措施僅實行於倫敦最市中心、最多車輛通行的區域。每週一至週五的上班時間,從早晨七點至晚上六點半,任何9人以下的小型車輛(殘障者、區域內居民、特准車輛除外)只要行經塞車費實施區域,都必須繳交塞車費用每日5英鎊,2005年4月份更一舉調漲60%至每日8英鎊(約為台幣480元),2005年7月更將收費範圍往西擴大。

為使此一新政策能順利且快速的施行,各種相關配套措施,包含各路口的監視器、相關的標示與標線、配對電腦系統,以及各種語言的廣泛宣導,也不一而足。為配合塞車費政策實施後湧現的人潮,倫敦的公車系統也增設新路線。各路口的監視器會將所有車輛資料自動傳入電腦配對系統,當晚未繳費的車主便會收到100英磅的罰單。

立竿見影,繼續有望

塞車費措施實施兩年以來,至少已經達成了三大目標:

1. 有效減少塞車問題、改善行車者的交通時間:塞車時間減少了30%,從平均每公里2.3分鐘加快至1.6分鐘。

2. 大幅提升公車服務:2004年約有9千萬英鎊的稅收被用於改善公車系統,不僅路線延伸了,也提供更頻繁、更穩定的服務,以搭載更多的使用者。此服務更擴及整個大倫敦區域。

3. 改變使用者習慣:開車的人變少了、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人變多了。尤其是公車的服務改善後,更多人選擇搭乘公車,搭乘地鐵的人反而減少(公車票也比較便宜)。

4. 改善貨物運送效率、促進經濟發展:以大環境來說,倫敦的經濟與商業活動,大多沒有因塞車費的實施而受到衝擊,相反的由於交通狀況的改善,商業活動已經恢復到90年代的熱絡景象,僅有小部份的零售商生意量減少。

這些成效幾乎是在實施的第一年即刻達成,此後便一直維持至今。

雖然塞車費的收取,似乎是加重了使用者的負擔,但絕大多數的行車者表示這些費用仍算是可負擔的範圍內(註:倫敦市中心的地鐵費用單程約為2英磅起)。居民、道路使用者與觀光客對此措施的看法也很正面。倫敦市中心的生活品質因此措施的實施,除了交通狀況獲得紓解,間接的空氣品質和噪音干擾也有效的改善。尤其空氣中的廢氣(氮氧化物和公共場所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自塞車費實施以來,估計至少降低了12%。

倫敦的塞車費措施是個長期計畫。且根據法規,未來的十年內,這筆稅收的每一分錢都必須花費在改善倫敦的交通設施與服務,不得挪作他用,使得所有人都能從此政策中獲益。

資料來源:倫敦運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