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礦權展延爭議看我國水泥產業政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從礦權展延爭議看我國水泥產業政策

1997年05月18日
摘錄自1997年05月18日工商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日昨本報報導台灣水泥公司不滿政府有意廢止「水泥工業長期發展方案」, 展延西部的水泥礦權,向經濟部表達強烈抗議,並聲言不惜自花蓮和平水泥專業區撤資,甚而將投資設廠計畫移轉至海外。眾所週知,台泥辜家政商關係綿密,放眼當今商界能及者幾希。今若非事情的嚴重性已到「存亡」關頭,台泥實犯不著奮不顧身的急切表態,給予經濟部如此大的壓力。吾人以為從個別廠商的行為觀之,這只是台泥與經濟部間的一場「策略戰」,不值析論。真正引起吾人關注的,倒是這中間所牽涉到的廠商利益分配與政府政策立場的基本問題。

其實,水泥產業的發展對資源環境的衝擊,與其他產業甚為不同。水泥一直被公認為是項污染度高、能源耗用量大且景觀破壞嚴重的產品。換句話說,水泥所造成的社會外部成本極為可觀。台灣地狹人多又缺乏自然資源,是故承受這種外部衝擊的能力亦相對特別脆弱。這也是地方居民對任何新(增)設水泥 廠常心懷恐懼、不斷抗爭的主因。從政府政策的角度言,嚴格規範與監督水泥設廠或運作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能源耗用標準、搬運路線規劃設計以及礦區水土保持與景觀維護等,才是水泥產業政策的正辦與重點。但是,本次事件經濟部的回應竟是,若台泥果真從花蓮撤資,則為免造成水泥供需失衡,經濟部便考慮展延西部的礦權。經濟部僅一再強調「長期發展方案」中因應西部礦源枯竭與配合產業東移政策的二個目的,完全忽略了進口水泥的貢獻以及方案中其他更重要的反映水泥業「環境特色」的措施本質。西部自然環境的破壞已至此地步,經濟部竟還以此「要脅」台泥,主管官員的無知與顢頇著實令人搖頭嘆息。

總之,從這次事件中,讓吾人看清了我國水泥產業市場利益壟斷的嚴重程度 ,也提醒了政府對於「水泥工業長期發展方案」的重新檢討。但是,不論未來的水泥產業政策將如何調整或修正,最重要的是政府絕不可為照顧部分水泥廠商的利益而犧牲了整體社會民眾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