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政策大翻新 掃除積弊面臨考驗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保政策大翻新 掃除積弊面臨考驗

1997年05月19日
摘錄自1997年05月19日中國時報專題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進入炎熱夏天,台灣的環保問題將別有一番氣象: 廢棄物回收處理制度即將大幅改弦更張;空氣污染防制費爭議在大法官會議作 成解釋 之後,「淨空」之路必須大轉彎;飲用水水源保護制度也將翻新。

空氣、水、垃圾三大環保政策都將在幾個月內出現重大變革,是危機抑轉機 ,值得關切。立法院在3月上旬完成廢棄物清理法中資源回收部分條文修正案,訂6月15日實施。能否矯正以往廢棄物回收遭壟斷、浮報回收量等弊端,是檢驗新制度利弊的關鍵。

過去,資源垃圾製造或使用業者只要達到法定回收率就可以。回收太多,業者支付回收費用會增加;回收太少,會遭到罰鍰處分。於是業者設計一個半封閉的回收系統,以控制回收量。回收基金會因此由上而下掌控大、中、小回收商,阻斷了一般人想為環保盡一點心力的機會。這種回收系統甚至可能發生業者透過洗錢方式,中飽私囊的情事。假造回收率牟取不當利益的情形,也時有所聞。

回收系統被壟斷,每年數十億元的回收費用成為少數人的「肥肉」,拾荒者完全遭到剝削,龐大的回收利益並沒有讓全民均霑。

為打破壟斷與造假,環保署將要求業者先行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用,成立回收管理基金,建立「認貨不認人」制度,民眾與回收商只要繳回資源垃圾就可以拿到回收費用,並且由第三公正團體負責稽查認証。

資源回收管理基金估計1年約150億至200億元,各方爭奪這筆龐大的經費,政商之間頻頻合縱連橫,前所未見,甚至驚動最高當局。新制度能否順利運作,端視環保署能否抗拒各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