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三期廢水放流口魚群死亡 真相仍待釐清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中科三期廢水放流口魚群死亡 真相仍待釐清

2012年02月15日
「環境報導」2012年2月15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中科三期后里、七星兩園區排放到大安溪的永久放流管2011年3月31日啟用,4月1日就被民眾發現放流口大批魚群死亡,至今死魚真相還未釐清,科技廢水更加引起關注。環保署要求中科管理局提出因應對策報告,昨(14日)在環保署審查,委員認為中科對死魚事件的說法不具說服力,要求補充資料再審。

后里農民王婉盈出示一張她於2012年2月13日,在中科三期位於大安溪的廢水放流管排放口四周所拍照片,圖中大安溪水乾枯見底, 她質疑這樣足以稀釋放流水嗎?

后里、七星兩園區廢水分別各自排到園區內的汙水廠,然後兩汙水廠再滙流到專管,經三豐路、沿大安溪南岸水防道,最後排放到西濱公路附近的大安溪河段。兩園區合計平均日廢水量11萬噸,目前每日排放8000噸。

魚鰓阻塞致死 農民無法接受

死魚事件後台中市環保局提出一份報告,指因為新放流管未清理沉積物導致廢水管線析出鹼,放流水中的氨氮遇鹼會解離並釋出氮氣,解離過程產生硝酸鹽及亞硝酸鹽類,可能因硝化反應導致水中溶氧不足造成魚群死亡。

不過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檢測認為硝酸對魚沒有毒性。另依台中市環保局水質檢測,水質溶氧為8.32毫克/每公升,沒有溶氧不足。中科管理局認為,這項調查與環保局的推斷不符。

依中科提出報告,死魚事件的確是由放流專管引起,但跟放流水本身毒性應無關,可能是排放管內的化學物質未清洗乾淨,排入後造成環境改變而死亡。另依台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檢測,死魚有魚鰓阻塞現象,可能是排出後造成泥沙擾動進入魚鰓而導致魚群死亡。

對於這個「魚鰓阻塞致死」說法,后里區公館里里長馮詠淮質疑:「這無法向百姓交代」。大安溪每遇颱風來時水都很濁,「但你有看過有死魚嗎,沒有。」

他認為死魚事件應釐清責任,但事件還沒釐清,環保署倒是先撤銷了台中市環保局對中科管理局開的罰單。后里農民王婉盈說,只要是中部的百姓都不服。

水質氨氮過高

另外中科、環保局的水質檢測都發現氨氮濃度高,雖不具生物急毒性,應不是魚群立即致死原因,但河川汙染指標(RPI)中的四個參數,包括溶氧量(DO)、生化需氧量(BOD5)、懸浮固體(SS)、氨氮(NH3-N),其中氨氮又會引發溶氧量問題,對水質影響大,因此也不能排除死魚跟氨氮濃度過高無關。

而放流水氨氮濃度高,中科認為是因為放流水長達17公里,從汙水廠到放流口約需7小時,其間放流水水質可能改變,造成放流口的氨氮濃度高於汙水廠放流口。於是今天中科將報告以及未來因應重點,放在如何降低總氮。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呂翊齊說,2011年以前大安溪出海口淡水魚有很多魚種,但2011年第二季發現淡水魚只剩下吳郭魚,顯示水質有變化。

他提出,2006年通過環評的后里園區,要求的水質標準、項目遠低於2010年通過的七星園區,導致兩園區廢水標準有相當大的落差,但如今兩園區廢水滙入同一個排放口,應該要求加嚴后里園區放流水標準與七星園區一致。

科學園區廢水管制標準不一

水資源專家歐陽橋輝也認為,科學園區放流水管制應有一致性,七、八年前,新竹科學園區為了加嚴管制水質,訂出生化需氧量(BOD)、懸浮固體(SS)七日平均應在10毫克/每公升,最大不能超過15毫克/每公升。

他表示,原本七星園區也要比照竹科模式,但後來因七星園區環評爭議急著解決而作罷,但后里、七星兩園的區放流水應有一致性,管理比較容易。

中科副局長郭坤明表示有困難,因為七星園區只有面板與太陽能廠商,比較可能依環評結論把有機廢水降到總氮(TN)50毫克以下,但后里園區是綜合型業者,沒辦法降到跟七星園區相同的標準。

最後主席、台大生物資源教授陳尊賢決議,要求中科應對死魚事件做詳細調查,找出真正原因並提出因應措施。同時要求中科應有具體承諾,包括兩園區排放標準與監測計畫應一致,如有困難應提出因應方法。另外應納入食用性魚體檢驗, 豐水期、枯水期應各檢驗一次。至於排放管再向外海延伸應加強與里民溝通。

※ 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