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廢核大遊行 核災封鎖線圍總統府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3月9日廢核大遊行 核災封鎖線圍總統府

2013年02月22日
本報2013年2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日本福島核災即將屆滿2周年,不但經濟上仍無法估算核災帶來的損失,釋放到空氣中的輻射污染物質對人體的影響更無從得知。台灣眼見日本災後種種以及兩年來發生在國內幾件核安疑雲,仍未動搖核四續建的決心,為了展示反核民意,數百個反核的民間團體,號召民眾3月9日上街遊行,要求政府停止核四預算、拒絕危險核電。當天主辦單位將以5公里長的核災封鎖線圍繞總統府,讓總統有感。

民間團體在總統府前高舉反核標誌,面對不斷追加的核四預算,民間團體只能在3月9日號召民眾上街頭反對到底。

近日,總統馬英九信心滿滿表示護航核四到底,國民黨團也決心力挺核四預算,民間反核力量則以凝聚人民意志回應。昨(21日)記者會反核民間團體公布3月9日廢核大遊行全台活動內容,定調反核四預算以及要求用電零成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指出,台電和政府打算再次追核四預算5、600億,並要求全員趕工,要在今年底、明年初完成鈾燃料裝填,置人民安全於不顧。

今年3月9日全台反核力量分台北、台中、高雄、台東各地大誓師,並提出5項訴求,包括停止追加核四預算、停止核四裝填燃料、停止危險核電,核一二三儘速除役、核廢立即遷出蘭嶼,全面檢討核廢政策;政府提出「用電需求零成長」的具體政策方案。

兩年來,國際間檢討使用核電的聲浪不曾稍歇,無論台灣核電使用檢討的是否夠徹底,核安事件頻傳卻是不爭的事實:核二錨定螺栓斷裂事件,在台電與原能會以及國民黨團護持下合作重啓;核電廠內無法處置的核廢料,任由放置於原處;蘭嶼核廢料一放30年,未按照承諾遷移、未有解決方案。

一面一面的反核旗,一場一場的人民自發性的行動,流行歌曲、戲劇、頒獎典禮,都透漏對使用核電不安全的疑慮。在幾次政府強行通過的審查所缺席的民意,也都在常民生活中展示出來了。崔愫欣表示,這一兩年越來越多的民眾認識到核電安全的脆弱,以及電力公司經濟恐嚇的荒謬,許多反核新力量也一一浮出,表達的都是同樣身而為人的基本訴求:「我們不需要核電,我們要一個安全、公平、永續的家園」。

李卓翰表示,遊行當天再以核災封鎖線封鎖總統府。此次台北地區遊行路線將由凱道出發,在市區繞行長達5.4公里,最後回到凱道,以核災封鎖線包圍總統府特區,讓總統有感。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李卓翰表示,雖然路線漫長,但為了展示公民反核力量,一定會堅持下去,告訴總統要非核家園。

台灣南端也有核三廠。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台灣只有一個,一旦發生核災,南部也會受到波及,反核是全民的事,呼籲人民不要通過核四5、600億預算,「買一顆隨時會爆炸的原子彈」。

南部反核遊行除了3月9日號召雲林、嘉義、台南、高雄以及屏東的民眾外,3月4日將有一部公車從高雄出發南下核三廠,一群學生將從核三廠以苦行方式以4天時間步行回高雄。

來自東部的反核團體則表達反核廢料的訴求,目前所有的核廢料尚未找到處置方式,而以蘭嶼儲存核廢料,並打算將核廢料設置在台東,對於用電比例低的東部民眾十分不公平,要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唯有反核一條路。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清大電機工程系教授呂忠津表示,以前核災發生在大國,以為有餘裕撤離人民,從311福島核災卻看到連先進國家都無路可退。他說,核災是機率問題,一旦發生根本解決不了。台灣未發生核災只能說天佑台灣;核1、2、3廠都到了除役的年限,不除役就有機率發生核災。

此外,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國會監督聯盟、視覺藝術協會等多個不同領域的代表也都將號召自己各行各業的民眾加入反核的行列。綠盟秘書洪申翰說,民間團體動員能力不如政黨,希望反核民眾能自動前來參加,為自己發聲。

反核人數呈穩定成長

「請問在確保核能安全規範下,您支不支持核能發電?」根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委託的調查顯示,有45.1%民眾支持在核能安全規範下興建核能電廠,不支持者52.4%,支持度較去年大幅降低5.7%,而兩者出現黃金交叉,不支持者首度超越支持者,並呈現穩定增加的狀態。這項研究是分析今年1月的電話訪調中1077份有效樣本。

【附錄】全台廢核大遊行資訊

※ 北台灣廢核大遊行暨凱道守夜

3月9日
14:00 遊行集結出發@凱達格蘭大道
18:30-21:30 廢核晚會@凱達格蘭大道
22:00-凱道守夜&工作坊&燭光講談

3月10日 8:00「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升旗儀式

※ 中台灣廢核大遊行 X STOP NUKES 搖滾音樂會

3月9日 13:00 遊行集結出發@市民廣場(勤美誠品對面草地)

※ 南台灣廢核大遊行

3月9日 13:00 遊行集結出發@高雄凹仔底公園

※ 東台灣廢核大遊行

3月9日 13:00 遊行集結出發

志工招募─反核志工 就是你!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