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車、環保、安全的生活 (下) | 環境資訊中心

<汽車時代和理想城市>無車、環保、安全的生活 (下)

2003年09月24日
特別企劃:高美鈴

當塞車時,你很容易發現,等速前進的行人和自行車,或是公車專用道上飛馳的公車,很快超越了長長的車陣。短距交通,行走、騎自行車是省時且環保的聰明選擇。城市中若有完善的公共運輸網,就更不值得花大筆銀子和寶貴時間,成為伺候車子不可自拔的車奴。

無車的蓬萊仙島

拜資訊科技發達所賜,即使在人口不夠密集的郊區,都可望利用電腦網路,事先安排共乘或規劃旅遊行程,讓接駁的公車或小巴士有彈性的配合乘客人數和距離遠近來發車,增加公共運輸的機動性和效率。此外電子郵件、網路購物、視訊會議愈行普遍,多使用滑鼠和電腦螢幕,也能取代輪子減少汽車上路,絲毫不影響生活便利。

整座馬基諾島就像一座大公園,秋天的步道,美的讓人捨不得閉上眼睛。沒有汽車的綠色天地何等美麗,不妨從美國位於密西根州五大湖沿岸的馬基諾島(Mackinac Island)窺見。這個島在英法殖民競爭時代具有重要戰略位置,島上留存許多歷史史蹟,也是經典電影似曾相識(Some where in time)裡美麗的男女主角相遇相戀之處。

馬基諾島大小跟台灣的綠島差不多,大約快走個2~3個小時,可以繞行一圈。沿途完全見不到汽機車呼嘯而過,也不用跟車子爭道,有的只有答答的馬蹄聲,以及騎著變速自行車旅客的交談聲。這個島的居民選擇了沒有汽機車的生活,整個島上只有腳踏車、馬車以及人力手推車。勉強唯一一輛中型汽車,是一輛垃圾車。每年都有大批遊客被吸引至此,便是為了享受遠離汽車喧囂的清幽。

群眾自覺的力量

在港口的馬路上,只見腳踏車及馬車,看不見汽機車。如果你對這個世外桃源感覺不夠真切,那麼何妨再看看另一個致力打造新天地、重建新家園的故事。在70年代,當其他城市正瘋狂興建一條又一條高速公路時,位於美國西北部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市,為了在河邊蓋河濱公園,拆除了一條緊臨河畔的快速道路;還把市中心一條大道,闢成行人徒步區。市區中一大片停車場,變成一個可供民眾休閒聚集的廣場。他們推動住商混合區,以減少居民開車往來機會;並將免費停車改成收費,營收再利用於公共運輸的補貼上,興建輕軌,並配合免費公車吸引居民搭乘……經過十多年嘗試,波特蘭市上班搭公共運輸的人增加了40%,車流順暢,空污也大為改善。

這一切成果,不單靠政府規劃,多次是居民聯合抗議不當的開發計畫,組成監督團體,才保存了家園的生存。

就在大前天9月19日,英國西南部有個有東庫克教區,採用台灣正吵得沸沸揚揚的公投,以96.4%的反對票否決了一項大型商業區開發案。東庫克村民對這塊曾為世紀著名詩人艾略特所入詩描繪的土地十分珍惜,不願意讓美麗的農田自然和歷史人文景觀,被縱?的大道和大批購物人潮破壞殆盡。

不到10米的小巷子無視路邊的紅線,兩邊都停滿了車輛。當行人走在中間,還不時被經過的汽機車所驅趕,更別提到火災來臨,消防車肯定是進不來的。這樣子的狀況,卻普遍存在台北都會區裡。類似的聲音也漸漸在台灣社區中發聲。近日台北市交通局將把同安街一處的國有地闢成停車場,原本林立的老樹將遭砍除或移植他處,因而激起鄰里居民共同為老樹請命,希望成立「老樹公園」或「文學館」以取代停車場規劃;並結合附近牯嶺街的爾雅出版社、洪範書店及詩人余光中台北故居,串連成為一個文學區域。

再造社區生命力

鄰里多年相識相守的情感,可以擴澤幾棵老樹,甚至脫離開發/破壞的遊戲陷阱,發動社區新生的力量。

城市和交通既是為人服務而存在,那麼何不回到人的基本需求面思考?即使在錙銖必較、寸土寸金的商業中心,同樣需考慮到人性需求,才能永續存在。

台北西門町源於百年來的風華雲集,在東區開發、商業中心東移之下日趨沒落;而不遠處40年來盛極一時的中華商場,也在鐵路地下化之後日漸破舊凋零。直到1998年開始進行街道景觀工程,在這兒建構出一條行走權為主的道路,並連結早些在西門町內規劃的行人徒步區,串成一個無車、安全、舒適的步行者天堂,每每在假日吸引大批人潮擁入,並成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匯集地。這也正是另一種社區新生、城市文化復興的例證。

如果你希望下一代一樣有安全、可以自由嬉戲的生活,請試著放下方向盤,一起大手牽小手。美麗桃花源若無窮力撐篙前尋,不會自現芳蹤。安全、靜謐的美好家園,也不會在你逃離城市煙硝之後靜待光臨。因為一旦你手握方向盤、腳蹬加速器,需要大街道和車庫,老是開車來往,就等於創造了一個無限擴張的城市和慌亂的交通環境,同時也和鄰居劃了一條界河,減少街坊互動機會,營造了一個竊盜率、家暴和受虐兒大增的疏離鄰里。

一個人人可以安居、小孩可以在巷道中自由嬉戲的理想城鎮,只有當我們放下方向盤,走出汽車時代的迷思,才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