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農業即將進入企業時代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城市農業即將進入企業時代

2013年04月11日
作者:Tom Levitt;翻譯:東峻

城市農業在媒體的大肆宣傳下變得非常引人注目。北京、倫敦、紐約、新加坡等地時下流行的「屋頂立體栽培」也被世界各國媒體炒得熱火朝天。

對於倫敦這樣的城市而言,城市農業代表著以往生活方式的回歸。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園就曾用於種植蔬菜。

在北京人看來,在外環公路以外的城鄉交界地區開展農業生產,才是市內糧食生產的最佳選擇。

然而,最新的屋頂無土種植技術,不僅讓城裡人在一定程度上找回了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方式,還創造了一個可行的城市商業化農業生產模式。

雖然將大面積的城市土地用於農業生產在人們看來並不現實——北京或新加坡這類人口稠密城市沒有足夠的土地,但是,越來越多的例子表明,城市農業將在未來十年取得蓬勃的發展。

而這種模式與我們所熟知的農業或許並不一樣。

養殖和水耕複合系統,利用魚類養殖所產生的廢棄物給蔬菜施肥,無需土壤。 (Tom Levitt攝影)

無土栽培

新加坡人口密集,因此,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致力於通過圍海造地來擴大土地面積,甚至計畫到2020年將本國陸地面積增加7%。可是,即便如此,新加坡的土地依然嚴重不足。

沒有土地,新加坡的農產品嚴重依賴進口也就不足為奇了。包括雞肉、豬肉、魚、蛋、大米、蔬菜等六大類主要商品在內的糧食供應中90%以上需要進口。

然而,利用氣霧栽培法就可能在有限的空間裡種植糧食。這種方式是將作物的根系懸置於迴圈的營養液氣霧中,使根部能夠穩定地吸收養分和水分的栽培方法。

新加坡的一家已經經營了十多年的農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氣培法農場之一。這家農場主要為當地超市生產一些保存期短、不宜進口的鮮切蔬菜和香草。

當地城市農業專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何潔(音)認為,氣培法無需土壤就能夠種植蔬菜,非常適合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

「雖然耕地面積不可能橫向增加,但是,城市農業系統卻可以利用輕質培養槽從縱向上增加種植面積,」她解釋說,「培養槽的重量使垂直疊加種植法的發展受到限制。然而,輕質的氣培種植系統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輕質培養槽可以克服垂直疊加種植法中重量因素的影響。」

封閉式迴圈農業

而在倫敦,一種人稱養耕共生的水培農業體系逐漸開始得到人們的認可。開先河的是倫敦東區一家2010年開張的名為FARM(農場)的市區農場兼咖啡館。它向人們展示了如何利用水族箱一邊養魚一邊培育用來製作沙拉的蔬菜。

店裡養的兩大箱羅非魚(Tilapia,也稱吳郭魚)所產生的排泄物為一排排垂直種植的生菜等蔬菜提供了養分。

安裝這套設備的是一家名為Aquaponics UK 的公司。據他們說,每個月他們公司都會接到三到四個訂單。

20多歲的創業者、永續發展專業研究生Kate Hofman就是養耕共生法推廣大軍中的一員。最近,她創建了一家名為「成長(Grow Up)」的企業,專門供應和安裝養耕共生設備。並且,今年夏天她還將在倫敦市中心附近的柏孟塞建立一個示範點。

為了啟動自己的計畫專案,Hofman與瑞士的一家名為「城市農民(Urban Farmers)」的養耕共生試點企業取得了聯繫,並在巴塞爾建立了第一個屋頂農場。

雖然養耕共生和氣霧栽培法這樣的高科技方案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還有更多以傳統種植技術為基礎的城市農業模式。相對而言,它們或許並不太引人注意。

Adrienne就在倫敦經營著一家名為「耕種」社會型企業。他們在倫敦西區開辦了三個種植點。大部分土地都是臨時租賃房地產開發商的荒地。

種植點的經營由一群志願者和經驗豐富的園丁負責。據Adrienne估計,這三個種植點今年能夠收穫4萬公斤用來製作沙拉的鮮切蔬菜。雖然這一產量與倫敦的需求總量相比微不足道,但是卻成功地證明了城市農業生產什麼種類的農作物能夠暢銷。這三個種植點還生產盆花、香草和蔬菜。但是,事實證明,最受歡迎的、利潤最高的還是用來製作沙拉的袋裝鮮切蔬菜。

「我們的種植量雖然不能滿足倫敦全部的蔬菜需求,但是,鮮切蔬菜的需求我們肯定還是能夠滿足的。」Adrienne說道,「種植這類蔬菜不需要佔用太多土地。而且,這類蔬菜目前都是從義大利和西班牙進口,價格很高。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本地種植就很有意義。」

Adrienne認為,不拘一格和空間創造力是激勵城市農業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北京、香港這類亞洲城市,由於荒地面積遠遠少於歐洲或美國,這兩點就更加必要。

城市農業走向企業化

北京需要一場屋頂綠化「革命」〉一文當中曾提及,北京約有9千萬平方公尺左右的屋頂空間,其中一些可以用來種植果蔬。

雖然北京嚴寒的氣候條件會讓很多人對屋頂種植望而卻步,但是卻也不乏張貴春這樣的先行者。他們開闢的屋頂菜園已經獲得了喜人的收成。張貴春就曾向中央電視臺的工作人員驕傲地展示自己種植的重達15公斤的角瓜,可以做餡包餃子。

林世昌就在香港擁有一家名為 「都市農莊」的屋頂農場。他說,由於土地租金太貴,他才不得已選擇在屋頂上種植作物。他還將園子分成小塊出租給本地人來自己種植水果和蔬菜。

一萬平方英尺(930平方公尺)的屋頂上共有400個種植箱。每個種植箱每月的租金在150-200港幣(20-25美元)。

而最發達的商業化城市農場還是在美國。城市農場在紐約等城市已經從一種風尚行為演變成了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

布魯克林有機屋頂農場(Brooklyn organic rooftop farm)面積達6000平方公尺,建立在一個可以遙望曼哈頓島和帝國大廈的倉庫頂上。2009年創立至今,農場一直為當地的餐館供應食材,且每週開展一次農貿產品銷售市集。

負責這家農場設計和建造的是一家名為古德綠植(Goode Green)的公司。除此之外,這家公司還成功地建設了其他幾座屋頂農場,其中還包括一個建在酒店屋頂上的蔬菜種植場。

Jack Astbury在倫敦的一家超市頂層經營著他的屋頂種植事業,為超市提供新鮮的沙拉。(Tom Levitt攝影)

另外還有一家名為光明農場(BrightFarms)的公司最近也做成一筆生意,聲稱將要負責在布魯克林建設一座美國最大的屋頂溫室,其蔬菜產量將足以滿足5千人的需求。

據稱,該項目不僅能夠消減從加州和美國西海岸的主要蔬菜種植區向紐約輸送農產品的運輸成本,還能夠讓紐約人吃上更加新鮮的蔬菜。可是,紐約的冬季非常寒冷。因此,溫室的供暖費很有可能會超過其節省下來的潛在環境收益。

上周,世界最大的室內垂直種植農場在芝加哥郊區開業,利用一個廢棄的倉庫種植新鮮羅勒(西餐中常用的一種香料植物)和沙拉蔬菜。

沙拉、綠色蔬菜、高附加值食品

與倫敦和亞洲的很多同行一樣,美國多家農場也表示,他們計畫以保存期短、價格高的作物為主,如番茄和製作沙拉的蔬菜等。

而倫敦的另一家公司—空中來食(Food from the Sky)已經取得了食品連鎖企業布珍斯旗下一家超市屋頂的經營權,並與該企業建立了獨特的合作夥伴關係。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屋頂上種植的蔬菜採摘後,當天就會在樓下的超市出售。往往是中午剛過,這些新鮮的蔬菜便被一群忠實的消費者搶購一空。

這可以說是一個小本買賣,只需要一名兼職的駐場種植員,而且受商業需求所限產品也僅限於綠葉蔬菜。

「你一算便知,種植那些製作沙拉的蔬菜最划算,連種香草都不行,因為這些都是最能體現新鮮度的蔬菜,其他菜不行。」 溫室經理 Jack Astbury說。

由於目前這還是個小本買賣,因此Astbury只是兼職在農場工作,該種植場2012年的銷售額為7500英鎊,只夠支付傑克每週工作一天的工資。雖然今年春天氣候較低,農場不得不推遲種植計畫,但是他的目標是將銷售額增加到11000英鎊。這樣一來,農場的運營成本和他每週工作兩天的工資就有著落了。

Astbury認為,農場若專攻綠葉蔬菜市場完全可以實現盈利。

「『城市農場的商業化生產模式』是可行的。因為客戶和消費者都離你很近,都住在附近,」Astbury說,「如果能夠把客戶吸引過來,你就有得賺。但是,我認為,集約化生產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很小的面積上盡可能地擴大產量。因為在城市土地昂貴,而食品價格又很低的情況下,賺錢是很難的。」

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的Kubi Ackerman在2011年的一篇報告中就預見到城市農場未來的這一以無土水培/養耕共生種植系統為基礎的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方向。

但是, Ackerman也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因素:利用閒置空間;教育公眾,讓他們更加瞭解食物;造福於那些健康食品消費量低的貧困地區。所有這些因素都能夠促使州政府和市政府對這個商業色彩較低的城市農業第二產業進行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