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根(Fahima Begum)每天早晨都要徒步到兩公里外的小池塘汲水,這是最近的淡水來源。途中她會經過生鏽的舊手壓管井,這是用來供應她住的村莊——孟加拉乾旱的巴林德區(Barind)的用水。
她湊合了幾個罐子,靠著單薄的身軀,儘可能背回更多的水,因為這將要支撐全家一天的使用。
沈恩(Susma Sen)和貝根一樣,也是居住於巴林德區的查佩諾瓦布甘杰區(Chapainawabganj,距首都達卡約330公里)Hamidpur村的居民,她悲嘆道自己還限制家人的用水量,以避免隔天就要再次艱苦的長途跋涉汲水。
52歲的哈頓(Johra Khatun)住在附近的Gopalpur村莊,他也表示「在這裡找到淡水就像找到黃金一樣!」這些村民表示每一滴收集到的水都很寶貴,因此要節省地用。
有1億6000萬人口的孟加拉常遭受嚴重缺水,鑑於該國西北部是最缺水的區域,此處的居民如此謹慎用水,是明智的作法。
全球暖化已經帶給農業社區沉重的打擊,極度高溫、降雨不足和長期乾旱,已經成為佔地約7500平方公里的巴林德區的例行公事。
相對於全國平均2300公釐的年降雨量,巴林德區的卻低於1200公釐,這嚴重威脅只能在雨季補充水量的地下水位。
IPS獨家披露過去30年中,巴林德區共有8000部電動灌溉水泵過度抽取地下水,也是現在水源不足的原因之一。孟加拉最重要的作物是稻米,而巴林德區占了60%的產量。
賈木納河(Jamuna)和馬哈南達河(Mahananda)這兩條河流,曾經支持該地人民的生命和生計,但目前幾乎成了涓涓細流。印度的大型水壩在旱季抽走大量的水,導致這些跨國界的河流嚴重淤積。在孟加拉,嚴重的淤泥沉積導致河道中出現類似島嶼的沙洲。
沙阿-內瓦茲(Sardar Mohammad Shah-Newaz)是水利部主持的尖端研究機構「水模型研究所」所長,他表示:「我們最新的研究顯示,如果這兩條河的水位再下降,地下水位將進一步降低,將使當地面臨嚴重的水源危機。」
Nachole是查佩諾瓦布甘杰區的一個分區,也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它在2011年和2012年平均年降雨量,都低於1000公釐。
Nachole約有12萬人口,其中許多人月收入介於38~50美元,該地正處於災難邊緣而搖搖欲墜——住在這裡的1萬7500戶家庭,約有1/3無法取得安全且清潔的飲用水。
走進Nachole的村莊,印入眼簾的是乾涸的池塘、荒蕪的農田和枯萎的作物等慘淡景象。雖然這樣的場景已司空見慣,有些居民還記得這些土地曾經鬱鬱蔥蔥,為當地的五萬名農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55歲的巴努(Laila Banu)接受採訪時說道:「27年前我剛來這裡的時候,我們有足夠的淡水池塘,是飲用水和做飯用水的主要來源。隨著時間過去,它們都消失了。」
政府的處理方法是在該地建構約5000個管井,不過這裡的井要往下鑽將近70公尺深才能取得淡水,而該國其他地區平均只要挖10幾公尺就可以了。
孟加拉公共衛生和工程部(DPHE)的監管工程師霍辛(Sakhawat Hossain)表示:「這些管井如今大約有35%已經老舊了,這大大降低該地獲取安全飲用水的機會,尤其是在夏季。」
巴林德區多用途發展協會(BMDA)等組織負責在該地安裝數以百計的管井,如今他們意識到,不可能因為抽出更多地下水,就能挽救長期的農業生產率,而是必須經由恢復能保護大自然的均衡生態體系。
BMDA計畫的主持人卡瑟姆(Abul Kasem)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藉由促進生物多樣性或鼓勵農民種植替代作物,以提高農業生產率。」該機構會長伊斯蘭(Mohammad Nurul Islam)也提到,為了「克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我們強烈鼓勵農民種植需水量較低的作物,例如小麥、玉米、豆類、蕃茄、馬鈴薯等穀物。」
他也看好政府增加生物多樣性等政策措施,這促進了「作物多樣化,能最大限度使用耕地與增加農民的利潤。」
他補充道,有別於依靠單一作物(如稻米)的收入,種植多種作物的農民一年能確保三次的採收。對小農而言,這代表一年可能多賺約300美元。
國家的生物多樣性政策也納入在這一大片土地上,建設縱橫交錯的運河,其中也計畫在河兩岸種樹,希望龐雜的樹根系統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力並抵禦沙漠化。
【參考資料】
- IPS(2013年5月22日),Fresh Water "More Precious Than Gold" in Banglad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