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核災影響 公共電視播出「福島重建之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追蹤核災影響 公共電視播出「福島重建之路」

2013年07月12日
本報2013年7月12日台北訊,洪郁婷整理報導

福島核災發生至今已經兩年餘,公共電視日前播出「重回福島」系列,由電台記者重回福島核災影響區域,追蹤災民生活現況與輻射污染情形,包括幼兒必須隨身攜帶輻射紀錄器、輻射污染強度受風向影響、輻射污土無處去等狀況。是目前少數重返現場的系列報導,目前可在公視youtube頻道看到。

戴「護身符」上幼稚園

節錄自 20130703公視晚間新聞-福島輻射威脅 日幼稚園大規模除汙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輻射劑量,一般在0.05微西弗/小時,接觸到的環境只要維持在0.2微西弗/小時以下都是正常可接受的。但在報導中,公視記者實際量測,距離災區外30公里的福島市區,仍測到超過安全值3倍的0.6微西弗/小時。

例如遠在50公里撤離範圍外的一所幼稚園,曾經測到瞬間最高8微西弗/小時,政府擔心孩子們受到輻射危害,砍樹枝、刨樹皮,操場的土也全部換掉。為了保障孩子不受污染,小朋友身上還戴著「護身符」,裡面是輻射紀錄器,用來計算每天累積的輻射暴露量是否超標。

由於日本政府災後放寬安全容許值,「原本有問題的現在沒問題」,幼稚園園長在報導中指出,「但我們並不這麼認為」。他呼籲福島人不能沉默,否則10年、20年後,福島人健康出現問題了,沒有人會為核災負責。

不是同心圓 風向影響輻射範圍

核災撤離範圍,是依照距離核電廠的遠近,畫出不同半徑的同心圓;但根據採訪資料,風向對輻射的散布範圍似乎有相當的影響。

公視記者採訪了浪江町長,他表示,事發當天吹起西南風,將輻射塵帶往西北,往西北方向即使撤離30公里,仍屬於輻射嚴重影響的範圍。而距離核電廠僅5公里的浪江町,因為不在下風處,則只測到相當於台灣阿里山的輻射背景值,0.14微西弗/小時。

擷取自 0704 公視晚間新聞 近核廠輻射未必越高 風向才是關鍵

輻射疑雲 福島農產品滯銷

核災發生後,許多人離開家鄉避難,但是依賴土地的農人,離開土地要如何維生?

距離福島電廠有21公里遠的牧場,輻射值每年超過2毫西弗,是一般標準的兩倍,日本政府建議不適合20歲以下的孩童和孕婦居住。農人只好送走孩子和妻子,自己留下來經營牧場,一家人從此分隔兩地。

公視記者觀察到,儘管牧場生產的牛奶,輻射劑量沒超標,但是消費者就是拒買福島農產品。以台灣為例,2009年,福島水蜜桃在台灣的出口量超過5萬噸,核災發生後即停止進口至今。現在福島農夫只能依賴密集的檢驗報告,證明農產品確實沒有問題,希望挽回消費者的信心。

災區重建先除汙 輻射廢棄物無處去

只要去除5公分的表土,就能讓輻射值大幅降低,因此除污重點,就是更換土壤。但是除污後的廢棄物,無處可去,這些垃圾,多數先在民眾家的後院挖洞埋起來,或想辦法租用土地來貯存。

主管官員說,為了尋找適合的棄置場地,希望能用科學數據說服民眾,只要保持一定距離,廢棄物的輻射量是可以接受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輻射完全消散前,輻射塵還是會不斷的沈降,但考慮經費、規模等問題,人工除汙只會進行一次。

流浪町長 堅持為町民求償

擷取自 PNN【重回福島】活著的廢墟 (1)隨著撤離範圍變動幾度搬遷,福島縣浪江町長的辦公室,懸掛著一幅月曆,計算著核災那天起,他和町民們已經離家多久,800多天了,何時才回得了家。

町民無家可歸,浪江町幾乎名存實亡,但浪江町町長仍堅守職務,要為居民向東電討得應有的賠償。原本對核電安全相當放心的町長忿忿地說,自己被核電背叛了,針對東電以一般交通事故的標準賠償居民損失,他認為東電便宜行事,根本沒有反省。

公視新聞正陸續提供最新報導,關心福島災後復原情形的讀者,可前往公視新聞議題中心(PNN)或youtube頻道:【重回福島】活著的廢墟2013年重回福島系列報導

另外,公視進行這次這次報導的記者林靜梅,與同行的核工專家賀立維也將於7月27日下午,在生態綠咖啡(台北市銅山街1號),和讀者面對面分享採訪見聞。

作者

洪郁婷

環保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一種普世價值,比如說人權、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