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嘸魚的海洋(上) | 環境資訊中心

討嘸魚的海洋(上)

2013年10月22日
作者:牧鄉

已經是11月了,正是東北季風起的時候,海面上波濤洶湧,許多船隻都紛紛停港休息,然而在台東成功鎮以鏢旗魚維生的討海人們,卻是各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展開期待已久的鏢旗魚季。無奈聽說昨天率先出海的漁船只鏢到一尾旗魚,這使得大家又猶豫了起來。

其實往年的此時,鏢旗魚船早已紛紛出籠,如今則是等啊等的,好不容易盼到從北方南下的鋒面,卻因為漁業資源的枯竭,使得這個傳統漁業愈來愈難生存。在過去「漁冬」好的時候,大約能有三個月的鏢旗魚旺季,如今卻縮短到只剩下二個月而已,船長感嘆著:「以前旺季時一天可以鏢得六、七尾旗魚不是問題,但現在,有時候甚至二、三天都還看不到一尾魚」!

半個世紀前,基隆和平島曾有七、八十艘鏢旗魚船在近海巡航作業的盛況,每天都有數百尾旗魚在魚市場上待價而沽,顯見當時的漁業資源相當豐富;然而,現在「一整年只抓到2尾」漁民無奈地表示。面對資源枯竭的窘境,已迫使許多漁船改變漁法,例如在船身高掛許多燈泡,利用夜晚聚魚以捕捉小卷的棒受網,有些鏢旗魚台則已被默默地卸下,象徵鏢旗魚業已逐漸式微。(圖片攝影:牧鄉)

漁獲減少導致更多設備成本增加

討嘸魚」是現今漁民們普遍的共同感受。不管使用什麼漁具漁法捕魚,大部份的討海人都感受到沿近海的漁獲量正逐年減少當中。在南台灣擁有38年捕魚資歷的老船長,就親眼見證了台灣漁業的興衰:「以前漁獲都裝好幾桶起來,現在有時候用提桶,有時候只有半桶魚」!這樣的現象也反應在捕撈成本上,捕不到魚,人們就得花更多的時間、投資更大或是更先進的設備,才能達到過去的漁獲水準,操底刺網的船長說:「以前一天只要四張網子就可以生活,現在變成要十張網子才夠」!這無疑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除了數量銳減外,現在捕捉到的漁獲體型也不及過去,問船長怎麼會這樣呢?「因為大魚被捕光了,可是小魚還來不及長大啊」!過度捕撈已造成漁獲個體小型化的現象。一位長期捕捉紅魽鰺的漁民舉例說明:「早期我捕捉的紅魽都五、六十斤的,現在捉的都只有十斤、八斤而已」。漁業面臨的問題除了數量變少,體型變小外,有些種類甚至因為經歷一段長期且密集性的大量捕捉後,已在該海域消失無蹤,造成區域性的滅絕,再也沒人捕捉到了!

大白鯧魚,是我年幼時候的美味記憶,但近年由於數量銳減造成價格節節高升,甚至過年前的批發價格飆至令人吒舌的2300元/每公斤! 拍賣市場上躺在大白鯧旁的是一堆來不及長大的小魚,內心不禁開始擔憂了起來,若沒有足夠的新生幼魚來補充族群,是否預告白鯧終將走上滅絕的命運!?(圖片攝影:牧鄉)

消失的鮮甜好滋味

聽著船長們的回答,我的思緒不知不覺地飄回到童年時期。身為基隆人的我,小時候和媽媽上市場總會看到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海鮮,這些漁獲隨著季節更迭,它們不但是我記憶中鮮甜的好滋味,也為我串起了對大海的美麗想像。船長們彷彿也和我一同掉入過往的回憶裡,紛紛七嘴八舌討論了起來:「對啊,早期的魚很多啊,而且不止數量多,種類也多」!我問,海裡的魚究竟多到什麼程度呢?有人形容早期開船出海在航行的途中,很容易就能看到一大群、一大群的魚在海面上為追捕餌魚、翻騰跳躍的「浮花」景象,如今已很難見到了!也有人說那時候到處都是漁場,船根本不必開出去外海,很容易就可以滿載回航!我想,那時候根本沒有人會想到海裡的魚也有被捉完的一天吧?!對照現今資源枯竭的現況,真是有今非昔比之慨。

一條可綿延數百公尺長的延繩釣組上,密佈著已掛滿鮮餌的魚鉤,當漁民熟練地將這些鉤子依序投放入水時,不時幻想著幾小時後拉出水面的將會是一片豐收的景象,畢竟那已經是消逝的榮景;現在,除了繼續增加釣組的數目及作業時間外,回程時還得擔心漁獲所得夠不夠貼捕當天的加油錢,面對嘸魚可捉的海洋,討海人的心聲有誰能體會?(圖片攝影:牧鄉)

面對日益嚴竣的資源枯竭現況,擁有其他專長的人還可以選擇轉行,但大多數一輩子依靠捕魚維生的漁民,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不然還能怎麼辦?設備都投資了,我又沒有別的專長,要如何到陸地討生活?」有些人則選擇提早退休。當問到現在的魚雖變少了,但價格不是會比較高嗎?「魚價高有什麼用,問題是你捕不到魚啊!」船長們似乎累了,不想再回答問題,有人低頭,有人望向遠方,似乎正在思考著未來究竟該何去何從呢?

※ 本篇圖文不適合本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