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能源結構看產業發展新契機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從能源結構看產業發展新契機

2002年03月01日
作者:林明志

「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電子報」策劃 http://e-info.org.tw 



傳統能源令生態困境愈演愈烈,高耗能與高污染產業將面臨國際壓力,國內產業結構如何轉型,新能 源、低污染、低耗能產業將是最佳選擇。新能源產業中又以風電產業為最,在20年內進展快速,全球年成長率高達40-50%,歐洲風電股前景大好。這些新契機的把握,就看企業、政府、民間是否有前瞻性的能源整體策略了。



台灣能源與環境情勢



2000年台灣能源現況顯示,能源結構以石油為主51.4%、煤炭次之30.8%、核能9.0%、天然氣6.7%、水力2.1%,依賴進口高達97%。能源需求結構自1990年的5,200萬公秉油當量攀升至2000年的9,091萬公秉油當量。根據估計,台灣在199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49百萬噸CO2當量,其中CO2佔83%,一半以上來自產業部門,尤其是鋼鐵、水泥、煉油三大產業,其次是運輸部門。根據預測,台灣將成為全球CO2排放量成長最快的國家,若將CO2排放控制回到1990年水準,可能對現有經濟造成重大衝擊。



酸雨災難與溫室災難等都來自地方環境污染長期累積而成,還有令人恐懼的核電災難,舊能源經濟系統的高耗能工廠、火力發電廠、核能發電廠、核能廢料場與交通工具等正是禍首。台灣如何採取策略面對這一連串的全球性能源難題及其衍生的生態困境,已是刻不容緩。政府部門需要化被動為主動,企業部門需要擔起環境責任,民間部門需要動員民眾參與,這三大部門需要同心合作發展可行的目標與策略,據以建立機制並落實行動,而民眾的關注與參與將是關鍵,讓我們期待台灣環境與能源有一個嶄新的2002年。



台灣策略觀察與年度可望行動



影響深遠的非核家園政策若要落實需再加把勁



整體觀之,台灣能源與環境策略的發展是由民間往政府推動的,由於政府輪替與反核運動的催化,這股由下而上的力量,政府終於決定停建核四並推出突破性的非核家園政策。但是峰迴路轉,在朝野政治角力下,政府重新宣布核四續建,令反核團體非常失望。然而,朝野協議認同非核家園政策方向,仍然值得肯定。該政策隱含未來能源結構的變動原則,核裂能源已被排除,而可更新能源與回收能源將是替代選擇。這項政策的落實,還需要法規機制的配合,這將是年度重點。還需要努力的是,由下而上形成政府政策與法規的過程,需要更透明化與機制化。



有待全盤規劃的產業結構轉型及新能源產業



在全球生態意識高漲的今天,高耗能與高污染產業開始面臨國際壓力,尤其是鋼鐵、水泥、煉油三大產業,如果開徵碳稅等環境成本將會雪上加霜。產業結構如何轉型,新能源產業與高價值產業將是最佳選擇,這將是近年來提昇台灣競爭優勢的關鍵。潔淨、安全且可更新的新能源產業,將是台灣未來幾年的發展重點,不僅可以替代舊能源,免除生態環境成本,減輕能源進口依賴。除此之外,還可創造就業市場,並且帶動經濟繁榮。



這些新能源產業以風電產業為最,不到20年間卻進展快速,裝機容量快速倍增,全球風電年成長率為40-50%,歐洲風電股票前景大好。若能即時引進風電與光電產業上游下游技術加以整合發展,將舊工業區轉型成為新能源產業園區,市場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迫切需要的是,政府前瞻性的全盤規劃,以及政策法規的大力支持,因為契機稍縱即逝。



明日之星的風電值得大力推廣



這些替代的新能源種類以天然的可更新能源為主,又稱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地熱、風力、水力、波浪、潮汐、生質能與氫能等,使用過程可維持相當的安全與潔淨,是相當優質的能源,值得善加管理運用。許多可更新能源的直接使用與發電使用,技術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其商業可行性已經受到國際肯定,例如風電、光電、小水力發電、地熱幫浦、太陽能熱水暨除濕設備、電動機車與氫能巴士等。其他研發前景看好的還有燃料電池汽車、生物製氫、生質氣化發電等。



風電技術成熟,成本大幅下降,全球風電容量倍速成長。一樣是海島國家的丹麥,風電發展相當成功,預計2030年將達50%。台灣風能資源豐富,一年有半年是季風期,西部海濱及離島都很適合發展風電,估計可用潛在風能可達3,000MW,其中海上風能占2/3強。而非季風期,陽光充足則可運轉太陽光電。輔以其他發電系統與儲能系統,強化供電的穩定性及連續性,將是未來幾年相當具有前瞻性的能源改革方向。台灣專案補助獎勵示範推廣的澎湖與麥寮風力發電已經營運,而目前需要進一步立法確保優惠收購風電與開放電力交易市場。



汽電共生推廣成效可再擴大



除了提昇能源效率之外,善用回收能源相當重要,這些廢物與廢熱可經技術性回收而再次提供能源。回收能源科技包括複循環發電、汽電共生、沼氣發電、垃圾焚化發電與廢棄物汽化發電等。1991年推出「汽電共生系統推廣辦法」固定電價,鼓勵汽電共生而在10年間已達全國發電13%的地位。如今,汽電共生裝置容量已超過1個核四廠的裝置容量2,700MW,能源委員會預計在2020年可提高至6,360MW,接近2.5個核四廠的裝置容量。如此顯著成效,宜再擴大推廣,而此成功推廣模式,也可應用於其他新能源推廣。



別忘了從你我的日常新生活做起



決心開始新能源的新生活方式,這是地球村公民由內而外做起的原點,絕對不是喊喊口號而已。例如交通新生活,可以選擇電能、氫能、太陽能、混合動力等新能源作為動力,多使用大眾捷運、公車、自行車、步行等,減少使用燃油汽機車。例如家屋新生活,可以選擇環保的綠建築與太陽能家屋設計,以步行取代電梯、以天然光照與氣流取代照明與空調等。例如電器新生活,選擇太陽能熱水器、省電燈泡、高效率空調等,進而節約用電並選擇低耗能的簡樸生活。(本文作者:林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