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題-無消費日]

你是理性的消費者嗎?銀行要多收你300元?!

作者:江盈誼 (彰化銀行產業工會總幹事)
       (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總幹事)

推陳出新的信用卡,級數的差別不斷的消失,不論什麼「金」,似乎到最後還是都一樣?  隨著「無限卡」在台灣上市,信用卡大戰又進入了另一回合。不過是半年之前,某銀行「普金同慶」的廣告充斥電子與平面媒體,帶動了銀行的白金卡搶人大作戰,然而在消費者記憶還猶新之際,「普金同慶」已成了「普金同廢」,過去信用卡提供的基本保障都漸漸消失。不論銀行是否主動告知,金卡曾有的服務確實不斷縮水,消費者在其中沒有置喙的餘地。

  另一方面,信用卡預借現金、循環利息或是現金卡的小額借貸,卻不斷翻新其名稱、說法、計息方式來吸引消費者使用,美其名曰為「滿足慾望」、「解決急需現金的需求」、「理財規劃的好幫手」,說穿了就是要持卡人擴張信用,好讓銀行賺取其中的手續費及相較於存款利率高得驚人的利息收入。

  然而,從一些個案式的媒體報導,我們又看到了不少學生或持卡人因為負債過高而「被迫」出賣護照給人蛇集團,如果我們統計一天之內從電子媒體、報紙、網路、傳單、公車廣告等塞給我們多少鼓勵借錢的訊息,說是「被迫」一點也不為過。

  若拿自由市場經濟的說法,「理性」是唯一操縱之手,消費者辦理免年費的信用卡、拿到核卡禮就剪卡、因為銀行提供的眾多服務而辦卡、因為餘額代償而換卡等種種行為,不過是自由市場下遵從理性呼喚的本性。過去銀行擅用(或說「濫用」)這種假構的「消費理性」來擴張市場占有率,如今卻又在風險增高、無法承擔這些高額成本時,把消費者打成「縱物慾、非理性」的金融黑五類,銀行的「誠信」簡直是笑話一場。

  銀行是創造金融產品的主體,在其產品形成、銷售、廣告的過程中就隱含了改變消費者習慣的策略與目的。在信用卡搶人作戰過程中,銀行「教育」出一批遵從「理性思考」、「擴張信用」、「以消費刺激生產」的忠誠消費者,難道消費者刷爆信用卡、負債累累不同樣也是銀行「教育」出來的嗎?拿最近的例子來說吧,某家發卡銀行將附卡年齡降至12歲。據報載,該銀行強調這張信用卡的目的是要是讓小朋友從實際使用信用卡的經驗,學習到理財技巧,並體認個人信用的重要。事實是,持卡人往往在信用破產後,才真正體認到個人信用的重要!

  筆者曾經要求某開戶銀行不要發給本人兼具信用卡功能的金融卡,卻被服務人員以「具信用卡功能的金融卡才是有信用的客戶」為由拒絕,若筆者堅持要換發,還要手續費300元。在消費金融當道之下,消費者不僅被剝奪「選擇」的空間,甚至還會因為具有「理性思考」而被懲罰,豈不怪哉?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