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六大風景區漁船、觀光船活動頻繁 廢棄漁網、垃圾纏海龜珊瑚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綠色和平:六大風景區漁船、觀光船活動頻繁 廢棄漁網、垃圾纏海龜珊瑚

2024年05月16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台灣海岸為國內外旅遊觀光熱點,但隨着沿近岸海上活動增加,對海洋生態造成衝擊。綠色和平透過「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盤點六個國家風景區逾2億筆沿近海觀光船及漁船活動資料,分析水域生態壓力,發現其船舶活動值幾乎全部高於全台平均。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副教育邱郁文指出,過於頻繁的船舶活動,造成聲音干擾、生物碰撞、油污染、廢水排放、碳排等,均會破壞海洋生態。綠色和平則呼籲立院盡快通過「海洋保育法」,讓海洋資源使用及生態達成平衡,強調「有魚才有觀光」。


2023年5月,於澎湖西嶼拍攝到海龜被廢漁網纏繞。圖片來源︰京太郎攝/綠色和平提供

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  船舶活動值高於全台平均4~5倍

綠色和平分析六個國家風景區包括澎湖、大鵬灣(含小琉球)、東北角(含龜山島)、北海岸、東海岸、墾丁從2023年至今逾2億筆船舶資料,以每萬分之一經緯度方格點(約平均120平方公尺海面)計算,發現「強度/行經距離」、「占用率(出現頻率)」、「停留時間」三方面的船舶活動值,幾乎全部高於全台平均,尤其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的數值比另外三個風景區為高。

以觀光熱點大鵬灣為例,其船舶停留時間為358秒,比全台平均59秒多出逾5倍;船舶占用率平均2.46次,比全台平均1.46次多出68.5%。又例如北海岸船舶行經距離平均8.27公尺,比全台平均1.71公尺多出近4倍。


台灣指標性觀光海域生態壓力比較。圖片來源︰擷取自綠色和平簡報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副教育邱郁文表示,頻繁的船舶活動無可避免影響海洋生態,包括船舶引擎聲和螺旋槳轉動聲會產生聲音干擾,影響海洋生物間的通訊、導航和獵食行為;船舶可能與海洋生物(如鯨魚、海龜等)發生碰撞,導致傷害甚至死亡;船殼可能成為海洋生物的附著物質,如藤壺、海草和其他生物,或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變化。

此外,船舶燃料洩漏和油污染,會影響海洋生物棲息地及其生存;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化學物質、污染物和微生物,或致水質惡化,影響生物健康;而船舶的燃料燃燒亦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劇氣候變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

他認為應採取各種管理和保護措施,包括實施更嚴格的船舶排放標準、建立海洋保護區域等,減少船舶對海洋生態的負面影響。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于彤稱,台灣幾個重要海洋觀光據點均有過於頻繁的漁船及觀光船活動。攝影︰袁慧妍

綠色和平︰保育海洋生物才有永續觀光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于彤則稱,曾與在地潛水業者合作,發現近半年澎湖、北海岸、東北角、墾丁的熱門潛點,均發現不少廢棄漁網纏繞生物和珊瑚,並在海底累積垃圾、海廢,當海洋棲地持續受破壞,台灣更難對外推動海洋觀光。

候任總統賴清德將於20日就職,他在競選期間曾發表海洋產業發展及海洋生態永續的政見,包括加強海洋保護區管理、減少海廢、編列預算保育海洋等,同時亦主張發展海域遊憩資訊及健全海域休閒產業。李于彤認為觀光與保育並無衝突,但唯有海洋健康,年年有魚,海域觀光才可永續發展。


2023年10月,北海岸蝙蝠洞有大量海廢包括塑膠瓶、勞工手套、鋁罐等。圖片來源︰京太郎攝/綠色和平提供

作者

袁慧妍

喜歡上山下海。從山山水水裡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