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副刊 | Page 7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副刊

2023-08-28 13:00
編按:《無神之地》透過法國攝影師吉米.伯納多(Jimmy Beunardeau)的鏡頭,與台灣野生動物照養員郭佳雯的文字,傳遞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日常,本文節選書中記錄照養員照護老虎「跳跳」的過程,向所有讀者詢問一個問題:牠到底經歷...
2023-08-21 13:47
陳建行是早期規模化種植有機牛蒡的先驅者。 富含營養的牛蒡一向是好用又養生的天然補品,有「最平價的人蔘」之稱,但台灣有機牛蒡卻少之又少, 其實早在20多年前,屏東歸來就有人種植了! 南部手法蒸炊的牛蒡肉圓,美味又營...
2023-08-14 13:55
某天在自然谷附近的水管上看到了一隻狀似蒼蠅的昆蟲,雖然說無論體型、體態都太像大頭蒼蠅了,但牠自帶搖滾明星的折射光澤實在太耀眼,還是讓我和同伴忍不住多看了幾眼,但也只是驚訝於:「哇!怎麼會有那麼漂亮的蒼蠅!」仔細一查,才發現牠來頭可不小,是生...
2023-08-07 14:03
電影《阿凡達:水之道》中有一幕說道:「海洋環繞著你,也在你體內」、「出生前、死亡後,海洋都是你的歸宿」傳遞了海洋與人類密不可分的關係,四面環海的台灣是否也有發人深省的海洋故事呢?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歷史語言研究所陳國棟研究員,他是...
2023-07-31 13:39
記得第一次來到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是夏至時節的免費生態導覽,或許是天氣涼爽的關係,在聽戶外生態導覽時,步道兩旁隨處可見五顏六色的昆蟲,不過,最能吸引我目光的是一隻停在蕨類葉面上,全身黑漆漆的,只有頭部是紅色的小蟲,當時立即拿手機拍下幾張照片,...
2023-07-24 14:39
木耳因作為可食用真菌被大眾熟知,一般來說在台灣大家常吃到的是毛木耳(學名:Auricularia polytricha),而溫帶地區如東北亞或華北則是吃黑木耳(學名: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也就是市場上聽到的...
2023-07-17 17:21
彰化大城芳苑濕地。圖僅供示意。圖片來源:Chiang An Chung(CC BY-SA 2.0) 海濱攤開 在陰影下,像為了不漏接 可能飛來的問號 老人隨手一塊濕地洗老花 「肺難得放晴了」 ...
2023-07-17 14:19
2020年起COVID-19疫情大爆發,世界各地知名媒體突然紛紛報導一種神祕的藍血生物「鱟」,其血萃取出的「鱟試劑」,如何檢驗新冠疫苗避免受到細菌內毒素的感染。實際上,自1977年起,鱟早就開始救治所有打過各種疫苗的人類性命;本書作者黛博拉...
2023-07-10 15:45
棕葉狗尾草顧名思義是禾本科狗尾草屬的植物,因葉形神似棕櫚葉而得名,這個名字也許對大家稍顯陌生,但它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颱風草」。 這個小草之所以有颱風草這個別稱,來自於原住民族有觀察葉片橫紋,預測當年颱風數量的習慣,最早可見於清代的《...
2023-07-03 14:25
琳希.布爾岡(Lyndsie Bourgon)的《盜木賊》(Tree Thieves)是一本小書,但卻乘載了相當沉重的歷史。 之所以沉重,不僅因為該書探討人們如何把千百年的樹木砍倒,大卸八塊,再連夜運走;該書更試著告訴讀者,這些「盜賊...

頁面

訂閱 RSS - 環境副刊 訂閱 環境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