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刊
  2008.2.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本報於2/5至2/18農曆年節期間,推出鼠年特刊!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綠色陣線協會
 
  鼠傳情:台灣鼠談

銀狐

作者:黃鳳娟

台灣小而美,面積僅佔全球陸地面積的四千分之一(36,000k㎡/148,920,000 k㎡),卻是基因的寶庫;眾多的野生動物中,包含了20種囓齒目,其中有6種松鼠與鼯鼠類動物、14種鼠類動物。

危害一般農作物的野鼠以月鼠、赤背條鼠、小黃腹鼠、溝鼠及鬼鼠等5種為主;此外,1990年在花蓮吉安鄉發現的波里尼西亞黑鼠,俗稱緬甸小鼠,也會危害農作物,是從東南亞入侵的鼠種;而褐鼠、黑鼠、家鼷鼠則是台灣家鼠的三大成員。精采內文

 
 
  大事記:開啟故事化的2008──2007專欄回顧

2007聰明綠生活專欄

2007聰明綠生活專欄

作者:彭郁娟

如果將新聞比做環境資訊電子報的主食,那麼專欄大概是一道道配菜吧!每天有不同的菜色,可以是重量級的論述、也可以是輕淡的分享。

2007專欄除了延續往年的中外對話、生物多樣性、我們的島等單元,每季更推出新創意。其中第四季推出的聰明綠生活專欄更獲得讀者高點閱率的響應。

精采內文

 
  鼠年展望:從對「鼠」的認識談起……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方國運與志工們分享保育經驗

 

作者:方國運(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

每個物種在生物鍊中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向來致力於推動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的觀念以及棲地經營管理,想必對「鼠」別有一番認識,讓我們聽聽林務局組長怎麼說!

2008年是鼠年,在國人的認知中老鼠是智慧代表,在這一年之初,先向關心地球及台灣環境議題的伙伴們拜年,並祝大家鼠年中,增長處理各項環境議題的智慧。個人對鼠類的認識,由早年的食物來源(甘蔗田中的鬼鼠),到學生時代的試驗材料(森林中的赤腹松鼠),到目前從事保育工作多年,因對於生態系的瞭解,知道每種鼠類均有其存在的價值及地位,故個人亦似乎是隨著智慧成長,才能有更深的體認。 精采內文

 
 
  鼠傳情:台灣鼠談
作者:黃鳳娟

台灣小而美,面積僅佔全球陸地面積的四千分之一(36,000k㎡/148,920,000 k㎡),卻是基因的寶庫;眾多的野生動物中,包含了20種囓齒目,其中有6種松鼠與鼯鼠類動物、14種鼠類動物。

台灣的老鼠家族

台灣的14種鼠類中,依據習性可區分為三大類群:

一、高山鼠類,有高山田鼠、台灣黑腹絨鼠(俗稱天鵝絨鼠)、台灣森鼠、巢鼠、刺鼠及高山白腹鼠。

二、田野中的鼠類,有鬼鼠(俗稱大山和,是台灣體型最大的鼠類,不含尾巴體長約20-30cm)、月鼠(俗稱火田鼷鼠,產於西部平原,對農作物為害之大,不下於小黃腹鼠)、小黃腹鼠(俗稱大山包,大卵包,田野中數目最多的鼠類)、赤背條鼠(俗稱黑帶鼠、石鼠)、巢鼠(台灣體型最小的鼠類,體長約5-6cm)。

三、出現在倉庫及住宅環境的鼠類,有褐鼠(俗稱溝鼠、挪威鼠,又因愛居水邊且能游泳,又名水鼠)、黑鼠(俗稱屋頂鼠、船鼠)、家鼷鼠(俗稱月鼠、小家鼠)。

危害一般農作物的野鼠以月鼠、赤背條鼠、小黃腹鼠、溝鼠及鬼鼠等5種為主;此外,1990年在花蓮吉安鄉發現的波里尼西亞黑鼠,俗稱緬甸小鼠,也會危害農作物,是從東南亞入侵的鼠種;而褐鼠、黑鼠、家鼷鼠則是台灣家鼠的三大成員。

老鼠不只愛大米

老鼠不只愛大米,牠們是著名的雜食性動物,在野外,以各種植物的子實為食,也吃小魚、蝦、青蛙及昆蟲,甚至對多種果樹下手。甘蔗、甘藷、水稻、玉米、花生、穀類、番茄、鳳梨、蔬菜……沒有一種農作物可以倖免於難,根據台灣一些官方估計資料,野鼠的為害量約佔總農業生產量的20%。

台灣的大型養雞場不少,據說棲身在養雞場的老鼠數量,是飼養雞數的十分之一,因為食物來源穩定又營養,所以長得特別好,繁殖數度超快。老鼠食量驚人,每天吃下的東西相當於體重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耗子」。如果以一隻體重500g的成年褐鼠(溝鼠)一天可以消耗大約100g的食物來推估,一年恐怕要被吃掉好幾噸飼料吧!

談鼠色變的世紀性疾病

野鼠除了直接危害各種農作物,造成減產及農民損失外,因為穴居的關係,會到處挖洞築巢,破壞農路、田埂及灌排系統,使農田設施遭受嚴重破壞。更可怕的是,牠們會媒介某些疾病,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命。

雖然透過老鼠傳染的疾病不少,例如斑疹傷寒、黃疸病、鼠咬熱、恙蟲病等;不過,最直接讓人聯想到的,就是曾經改寫人類歷史的超級傳染病──鼠疫。中亞地區是鼠疫的疫源地,在西元六世紀後半、十四世紀及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曾三次在全世界造成大流行。最後一次全球性的鼠疫大流行也波及台灣,1901年出現4,496個病例、3,670人死亡的流行高峰。

光復初期曾再度入侵,1953年後已未見鼠疫病例。1968年,有關方面的專家曾針對台灣陽明山、澎湖及金門的老鼠和臭鼩(俗稱錢鼠)進行鼠疫桿菌血液檢測,結果呈現陽性反應,尤其是澎湖馬公的檢測有66%的臭鼩為陽性。據研究鼠類防治著名的學者表示,其實鼠疫桿菌普遍存在於野外,至於什麼時候會傳染給人類呢?並不一定,只有在野鼠的疫情形比較嚴重時,才會傳染給人。

Box::為什麼老鼠抓不完?

為什麼老鼠越滅越多呢?推究原因,一般小型鼠類壽命平1-2年,大型的鬼鼠則可達3年,仔鼠出生1-2個月後即有生殖能力,母鼠懷孕4周生產,每胎平均可產8-12隻,在生產的6-12小時內,就可以再度交尾、懷孕,繁殖能力驚人。

西元1627年,日本數學家吉田光由提出一個問題:假設一對老鼠在一月間生了12隻仔鼠,那麼,大小鼠就共有14隻。又假設所生的仔鼠雌、雄各佔一半,二月間,兩代老鼠都配成對,又各生下12隻仔鼠(共有14+12×7﹦98隻)。以此類推一年後一對老鼠可以繁衍多少鼠子鼠孫呢?答案是27,682,574,402隻。換句話說,從第一對老鼠開始,以等比級數增加,每過一個月就會增加7倍,這就是著名的「鼠算」。

只是,理論歸理論,鼠類的數目受到種類、疾病和天敵的抑制,即使自然界條件良好時,根據各國衛生單位協調後得出的合理數字,一對野鼠一年繁衍的後代為5,000隻。不過,這樣的成長速度依然很驚人,即使消滅掉其中百分之八十,半年內又可回復到原來的數目。由此可見防鼠、滅鼠工作是一項多麼艱鉅的任務。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陳誼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