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眼光如劍,瞬間判定無用標籤。
劃分界線,非你族類;冷落拋棄之命,等同生即腐朽。
但,我們知道自己是誰,
誓言為飢餓肚皮奉獻,
為瘦弱軀體補充營養。
我們是格外品騎士團,
我們很醜,但我們有的不只是溫柔。」
~格外品騎士團宣言
「今天晚餐要煮什麼?」在超市、菜市場挑選食材時,外表美觀、飽滿的蔬果自然是消費者的首選;但在這樣「審美」觀的影響下,花了許多自然、人力資源耕種出來的許多食物,成為了「格外品」,有些被製成加工品,有些卻連上貨架的機會都沒有,就被丟進垃圾桶。
「外貌協會」標準,套用在人身上,可能造成過度膚淺、識人不清、愛嗯丟郎等後果;但套用在食物上,則會造成浪費的問題。
僧多粥少的未來?
依據2011年英國政府科學辦公室(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智庫「前瞻」(Foresight) 報告指出,短期內氣候變遷的影響不會太大。未來十年,全球糧食需求的快速成長才是糧食安全的主要挑戰。
根據聯合國農糧署(FAO)統計,2011~2012年間,全球長期營養不足的人口仍高達8.7億。
至2014年,全球人口已突破73億,全球自然、經濟等大環境資源緊縮與變動,對貧困國家與弱勢社群來說,其受害將最早也最深遠。如何餵飽不斷增加的飢餓人民?是許多國家亟需面對的真實挑戰。
惜食 我們可以先做到不浪費
然而,生活在物質條件相對優渥、物產豐饒的國家,卻因有能力取得食物,供應也不虞匱乏,對糧食危機感受不深。以台灣來說,國人的飲食習慣就算不上不節儉客氣。一頓外食的午餐、晚餐,不論是一份餐點或滿桌菜,都常見吃不到1/3就離席走人的情形。
雖說造成饑荒不只單一因素,但筆者認為,跟氣候變遷、全球糧價上漲等較大尺度、改變需時較久的問題相比,減少「食物浪費」絕對是從個人及國家層面都能著手,且能立竿見影的行動。聯合國研究也說,只要全球減少25%的糧食浪費,就能讓地球上的所有人吃飽。
「格外品」即是很好的例子,這些醜蔬果並非因為沒有食用價值而遭丟棄,它們的營養成分煮成菜餚後,與外觀美好者無異。
而在世界各地,都開始有人正視這些醜蔬果,推出再利用的計畫。像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的民間組織,即與農友溝通,推動讓遊民至田間回收賣相不佳、過熟或銷量不好而未被收成的蔬果;台灣大學的學生,也因為察覺到浪費問題,展開募資、創立電銷平台來販售農產格外品。
本週五適逢世界糧食日,吃飯時,讓我們先從「零剩食」出發;而挑選食材時,則可以選擇多支持醜蔬果騎士們,這對「青貧」一代或精打細算族來說,也不失為一個省錢好機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