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等討人厭的生物 可不可以消失在都市裡?|生物多樣性與他的7個小迷思
年度專題

蟑螂等討人厭的生物 可不可以消失在都市裡?

生物多樣性與他的7個小迷思

2020年12月01日
文: 鄒敏惠(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台灣夏季高溫潮濕,惱人的蚊蟲更是少不了。相信生活在都市的人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越是害怕這些生物,越是和牠們不期而遇。這些總是與骯髒、噁心聯想在一塊的生物,即使牠們並沒有任何咬傷人類的紀錄,在許多人的心中,仍是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一股腦地通通歸類於「害蟲」。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恐怕非蟑螂莫屬。為此環保署還曾開過「防蟑」記者會,請來研究蟑螂的學者白秀華,他解釋,台灣常見蟑螂以德國蟑螂、美洲蟑螂為主,佔了約9成。

蟑螂壽命約3個月至一年不等。由於世代週期、繁殖速度與喜好環境的差異,德國蟑螂又比美洲蟑螂更常見,也更喜好群聚。也由於蟑螂喜愛溫暖潮濕的生活環境,在乾冷的日本北海道,極少有牠們的蹤跡。曾有日本節目在北海道街訪民眾,許多人一見到蟑螂的真面目,並非嚇得遠遠逃開,而是好奇不已、驚呼連連,脫口而出:「欸這不是獨角仙嗎?」


圖片設計:魚点設計

其實蟑螂也並非一無是處,正因為牠們擁有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億年的強大生命力,所以是許多科學家研究的對象。在神經學的領域裡,研究人員發現蟑螂「敏捷」、「耐力強」、「體積小」等特性,只要在蟑螂身上裝上晶片,就能透過神經元的控制來操縱牠們,或許未來就有蟑螂幫我們打點日常生活了呢!

每到夏天,惱人的還有蚊子。人人看見,舉手就打。生物學家比提(Andrew Beattie)和埃力克(Paul R. Ehrlich)在《為什麼不能把蚊子殺光?大自然對人類的祕密用途》一書中,就提出了這樣的大哉問。書中同時以多個範例說明,這些看似「並不重要」的物種,未來可能在醫學、農業或是其他人類需求層面上變得極端珍貴。

你或許仍感困惑,蚊子不都是該消失嗎?不,並不是所有蚊子都會吸血,大蚊(Tipula)就是一例。大蚊與蚊子都是「雙翅目」家族的成員,大蚊因爲口器退化,在成蟲時期不但不吸人血,甚至不會進食。根據德州農工大學的Tomberlin教授的研究,成年大蚊吃的其實是植物的蜜。

沒錯,就跟蜜蜂一樣,大家可能知道蜜蜂正在消失,但可能還沒意識到,全球授粉昆蟲、鳥類、哺乳類加起來的授粉活動,背後經濟價值高達2150億美元。高調地飛入人們視線,默默地授粉卻總不被看見,牠們成就植物、農作物和人類社會的命脈,只不過,誰叫牠們的長相和蚊子太像——這實在不能稱為一場美麗的誤會,下次相逢還請「手」下留情。

如果你也討厭蜘蛛,可別忘了在英國,有一個小女孩最喜歡蜘蛛了。英國生物學家、英國廣播公司(BBC)自然生態節目主持人艾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最近在一段與英國王室的趣味訪談中,問到最喜歡的動物時,年僅5歲的夏洛特小公主的答案,出乎眾人的意料:「蜘蛛。」「我也喜歡蜘蛛。為什麼大家那麼討厭牠們?我想可能是因為蜘蛛有八隻腳,比我們還多,想像一下如果你有八隻腳,就可能往任何方向前進,也更難捉摸,我想這是人們討厭蜘蛛的原因。」艾登堡爵士回道。

在小朋友的世界是如此,在科學的世界呢?農田裡的生態系健全與否,哪一種生物最具代表性?答案就是蜘蛛。國內研究也告訴我們,其實台灣的蜘蛛,大部分對人類而言並無威脅,僅長尾蛛、赤背寡婦蛛等少數種類較具毒性。都市偶爾會見到白額高腳蛛,也就是俗稱的「旯犽」,更是天然的剋蟑高手;跳蛛、幽靈蛛也是都市常見的蜘蛛,能捕食家中的蚊子、蒼蠅。

這些乍看令人討厭的生物,「消失在都市」或許是對人類而言最理想的情況,只是,真的有可能做到嗎?這個問題恐怕沒有人能解答,不過生態學教我們的一課,就是任何事情總能換個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