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專題】人文‧南洋篇 | 環境資訊中心
牛年特刊

【牛專題】人文‧南洋篇

2009年01月24日
作者:黃苑蓉

目前在台灣的越南人已達20萬人,他們的精神食糧就是四方報,這份每逢月圓發刊的報紙,兩年多前從越文版開始,目前已出到第27期,一期就有47版之多,是很夠份量的報紙,去(2008)年底更首次進入連鎖便利商店的通路,希望讓讀者更容易取得。筆者循著四方報,找到3位來自越南的姐妹,聽聽她們述說故鄉的牛,還有在台灣過年的趣事。

陳氏明紅,來自越南南方的頭敦(Thanh Pho Vung Tau),是位於胡志明市南方的靠海聚落,兒時記憶中的頭敦,是個有森林、有田園,充滿自然風貌的地方。17、8年前,10歲以前的明紅,家中有種田、栽作物,和其他做農的家戶一樣,明紅家也養著2、3頭水牛。牛不僅是耕田的主力,牛糞還能當作肥料種植花生等作物。明紅每天下午會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去「放牛吃草」,她愉快地說,「牛在吃草的時候,我們小孩就放風箏、玩捉迷藏,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快樂呢。」

不過,故鄉在明紅的成長過程中慢慢都市化,變成都市的樣貌了,許多人不再作農,農地長出樓房。後來家中也放棄種田,改種水果、咖啡等經濟作物,家裡的牛就賣了。牛對明紅來說,不僅像是家中一份子,更是耕作上的得力助手,由於這份情感,明紅到現在都不太敢吃牛肉。

7年前,因親戚的介紹,明紅認識了現在的丈夫,也跟著丈夫生活在台灣。剛來台灣時,唯一不習慣的就是「台灣溫度比較冷」,她在這段「水土不服」的過渡時期,甚至掉了不少頭髮。當然,來台也要學習新的通用語言(中文)。明紅是家中唯一的媳婦,過年總是特別的忙碌,「在台灣過年要準備很大的橘子、貼春聯、準備年菜、張羅『拜拜』牲禮…雖然忙碌,但也學到很多。」明紅補充說,「越南的過年會包越式粽子,還會插花」。

另一位同在四方報工作的夥伴,是來自越南北部廣寧省(Quang Ninh)的舒婷。舒婷的故鄉位於都市外圍,是個稱不上都市、也不算太鄉下的郊區聚落。她的父母都是公務員,家中沒有作農,當然也沒有養牛的經驗。由於週邊的鄰居還是有人家裡種田、養牛,所以常看到鄰人牧牛的畫面,而她就曾經有一次央求鄰人讓她爬上牛背,體驗騎牛的感覺。舒婷說「牛走路慢慢的,會左右搖晃」,而她就只有那次接觸牛的經驗,時間是大約20年前,她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

舒婷也是嫁來台灣的女子,她在越南念觀光系時,就有選修過中文,所以語言的適應比較沒問題。舒婷住在台灣的都市已經七年了,她覺得,台灣的過年比較冷清;在她的家鄉,過年時大家會到處拜年、串門子,地方機關也會辦活動,吸引民眾參與,好好地熱鬧一番;在台灣可能很多人都回鄉下老家探親去了,城市的年味稍為淡薄了些。

越南人相信,在過年期間不能哭,否則會「衰一整年」舒婷笑著說「所以小孩子在過年期間特別好命,不會被罵。」也有跟台灣一樣的年俗,比如說不能掃地、除夕發壓歲錢等等。

最後要介紹一位「資深」的越籍配偶范裴倫,看看當年第一次過台灣年的她,到底發生了什麼妙事。「資深」的越籍配偶范裴倫

「我很喜歡吃台灣的年糕,這個是在越南過年沒有的,除了一般粿雞蛋或麵粉來炸,我告訴各位一種新的吃法,很好吃又不會油膩,一片薄的年糕加一片越南酸菜裹起士粉和蛋去煎,酸酸甜甜的、香香脆脆的,很好吃哦!」

「可是呢~30年前我這個越南姑娘、台灣媳婦,居然把南僑水晶肥皂當年糕,把婆婆剛從市場買回來的肥皂放在冰箱裡,想晚上先生回來露一手剛從婆婆那學來的煎年糕、雞蛋麵粉和『年糕』。都準備好了,我開始要大展身手,天啊!為什麼油鍋裡都是泡泡?而且越來越多,婆婆在旁邊一直說:『那a阿捏?』後來她才發現,原來我把南橋水晶肥皂當年糕來煎,經過一番比手畫腳後,我終於了解了,兩塊長得一模一樣的東西,居然用途那麼不一樣,一個用來吃的,一個是用來洗的。」

「我就在『肥皂』、『年糕』、『泡泡』,糊里糊塗過了在台灣的第一個新年。」

※延伸閱讀: 越南四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