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06日
摘錄自2012年9月5日中國環境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北京市知名律師黃小山從2011年起,自費投入70多萬元,在相關政府和科研機構的幫助下,自創了「綠房子」垃圾前端分類回收處理體系。經過一年的探索,9月1日,綠房子正式開始運營。
首先將垃圾倒到設備傳送帶上,工作人員動手將其中的塑膠、紙張、玻璃等可回收和有毒垃圾揀到身後的兩個垃圾桶內,將剩飯菜、爛水果、動物糞便等各種垃圾送入設備內;設備的另一端,經過破碎並壓縮的垃圾變成了黑綠色,這些垃圾將與堆肥廠對接。而設備的管道接入地下,垃圾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污水管道。
分揀出來的乾垃圾,按照可回收、有毒、可燃等幾大類分類投放在不同的垃圾箱內,可回收垃圾在一個專業的操作臺上被再次細分為紙張、塑膠、金屬、玻璃等7大類,出售給下游的垃圾再生企業。經現場統計,減量率達到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