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於10/19(五)中午12時至10/22(一)上午8時,進行軟體升級,期間關閉討論區、留言功能,敬請包涵。
作者:無蝶老爸和老媽,還有Sakura
什麼都「反」的外子中村勝,連人生都不想跟著潮流走。當同年代的團塊世代讚揚IT的威力無所不在,老年人口可以透過上網購物、與家人聊天、甚至透過視訊接受醫師的門診之際,外子卻反其道而行,至今仍拒絕使用電腦,日常生活儘量不用電器、不看電視,煮飯時必須劈柴燒外,猶如台灣山地先住民般過日子。他甚至還取了「無蝶」的別號,買下傳統的和式住宅命名為「無蝶庵」,展開創意的退休生活――築一個樂活桃花源,重返自給自足的昭和30年代!精采內文
文字/攝影:楊茹琪
前往「來古村」的山路崎嶇難行,沿著然烏湖向上游前進,周圍盡是高聳壯麗的雪山。在這段路途中會看見然烏湖多元多變的樣貌,湖面景色、周遭景觀以及天候,都隨時在變化,從牛奶藍的橢圓形下湖到寶石藍的狹長型中湖,再往上到達冰川融化注入的紫灰色上湖。精采內文
雄雉于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雄雉于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遠,曷云能來?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雄野雞
雄野雞飛翔,閃閃翅膀。 思念遠方的他,自鬱自傷。
雄野雞飛翔,上下其響。 為了遠方的他,內心悲愴。
看看月亮,看看太陽,忘不了。 遙遙的遠方,何時再回到我身旁?
中央那些大人物,沒有好心腸。 我要你不貪功,不害人,一本善良。
精采內文
作者:林佳瑋;審校:徐渙之(昆蟲專家)
冬日的第一道光線,穿過林間葉隙射入峽谷底部,喚醒了成千上萬的鳳蝶。一隻、兩隻、三隻…… 一群、兩群、三群…… 最後是一大批地飛起,翅膀揮動的風,震盪了整個山谷,牠們就在林間追逐著光線,水藍色的天、翠綠的森林、翩翩飛舞的鳳蝶,在風裡交織成美麗的畫面。
「台灣的昆蟲」這支介紹台灣昆蟲的影片,深入淺出的介紹牠們的生活環境以及特色。精采內文
《夢之棲家――無蝶庵的慢活世界》自序
無蝶庵這個生活園地,經過無蝶夫婦一年多的努力,不但重現了昭和30年代的生活樣貌,同時滿載著無蝶夫婦和愛犬Sakura的歡聲笑語。晚無蝶15 年才出生的無蝶夫人,為了跟無蝶回到那個印象模糊的年代,每天除了耗費體力、還要磨練毅力;在夫婦倆同心協力之下,昭和30年代真的在無蝶庵停留下來了!
緬懷美好年代,追求個人幸福
對於昭和30年代,最近大家都興起一股莫名的緬懷,不僅是親身經歷那個年代、如今正要退休的熟年層,就連年輕世代也嚮往起當時的思想及生活。特別是代表1960年代大眾流行文化的「披頭四」,他們標榜的「新人類生活觀」,讓人們更有勇氣偏離國家意志,勇於追求個人的幸福。
近代的國家讓人民倍嘗無盡的矛盾與痛苦,以「愛國」之名發動的戰爭,不僅犧牲無數,也對大自然造成難以抹滅的破壞。環顧紛擾多端的世局,1960年代披頭四反對國家支配、崇尚個人的精神自由,很自然地受到時代正面的評價。
即使到今天,除了戰爭從未消失,先進國家也沒有為都市新貧人口找到幸福,反而配合資本主義榨乾了受薪階級最後的剩餘。時值戰後嬰兒潮人口退休尖峰,日本年金制度卻傳出了瀕臨破產的消息,說明了20世紀「福利國家」的政治口號,是欺瞞人民的大謊言。
當國家、組織及企業都自顧不暇,人們唯有退而選擇追求個人的幸福。無蝶夫婦想以《夢之棲家――無蝶庵的慢活世界》獻給台灣的讀者,無論是已退休、準備退休,或因為不能適應職場競爭原則,即將失業或被迫早退,都希望為正想掙脫工作煎熬、一時迷失生活目標、渴望追求心靈快樂的人們,提出另一種「歸隱山林」的生活指南。
物質的「無」,帶來精神的「有」
當人們決心從「賺錢」的牢窖裡走出來,物質生活因為缺乏而處於「無」時,精神上反而能得到「有」的幸福感。無蝶庵裡實踐的「動手做」生活,有很多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在辛苦的半自給自足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一心同體」的夫婦愛,唯有夫婦相攜相持,才能實踐烏托邦的理想樂活世界。
透過「動手做」的體力勞動,也能讓自己與自然共鳴、互動,從而得到精神機能的統一,達到禪宗所說「心身一如」。無蝶夫婦相信,當人的肉體充分與精神合一時,創作力及生命力即泉湧而生。無蝶過著猶如禪僧的生活,但他所要強調的並不是佛法或宗教,而是讓人恢復精神自由的生活樣式。
每一天,從修剪樹枝、拔草,到一天兩餐的飲食,樣樣都必須動手做。重視飲食生活的無蝶,認為吃是生活及健康的基本,為了一家三口的健康,無蝶夫人勤習日本家庭料理,也不時地將台灣的家鄉味端上餐桌。
談到了吃,無蝶認為現代人外食太方便,反而把太多有害的垃圾吃下肚。而且因為吃進肚子裡的東西,多不是手做的家庭料理,所以小孩不知道珍惜食物、不懂得父母工作辛勞,也變得衝動又冷漠。現在的家庭問題那麼多,最大的原因就是「食育」做得不好,很多父母都用速食及外食解決孩子的三餐,孩子因此感受不到飲食生活中該有的父母愛。無蝶夫婦希望這《夢之棲家》除了能讓大家對動手打造桃花源發生興趣,也鼓勵大家動手做料理,做好家庭中的「食育」。
動手做樂活,實現無蝶夢
約翰藍儂生前表示,他那首暢銷全球的《Imagine》,是他個人渴望烏托邦的「想像」。而就像藍儂的《Imagine》,在無蝶庵內看到的一切,即是無蝶夫婦用12年愛情的結晶,一點一滴、流血流汗「動手做」出來的烏托邦。無蝶夫婦期待《夢之棲家》的出版,能讓更多退休及準備退休的人口,甚至是想要重塑人生風景的中年或壯年族群,對未來的生活都有更多美好的「Imagine」。
約翰藍儂還有一首名曲《Let it be》,歌詞意味著人們應該悠遊於世、順其自然,在自然之中得來的幸福,才是人生最高的至福。過去,我們夫婦常利用假日開車出去尋找未來的桃花源時,在車上就常聽《Let it be》這張專輯,想像著即將實現的回歸自然的幸福。
12年來,無蝶夫婦一直在打拚、累積,當別人在享受泡沬經濟的豐盛成果時,我們過著比窮留學生還寒酸的日子;當大家還陶醉在泡沫經濟的最後繁華時,我們仍然擠在那間東京沒有冷氣的鐵皮老屋裡。當時,我們夫婦一直在「Imagine」自己老後的情境,用「做夢」來度過許多忍耐的日子。
無蝶夫婦為了尋找老後的樂土,曾經做了數不盡的夢,實際看過的房子多不勝數;我們甚至還想過移民北海道、沖繩甚至台灣的中央山脈等。不過,終究要考慮到老後的身體狀況、醫療及圖書情報的問題,最後我們還是選擇了天候與台灣很像、接近成田機場的千葉縣。
回歸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態度,讓「樂活」(LOHAS)這個概念,在美國、日本及台灣等地同時變成話題。不過,我們所談的樂活,絕不是被商品化了的「有機農產品」、「無添加食品」那些,而是實踐「自己動手做」的生活原則,透過種菜種花、燒柴煮飯等身體勞動,讓自己達到「心身一如」。
回想起來,我們動手做了12年的「無蝶之夢」,終於在無蝶庵這個美麗的舞台實現了。但需要動手做的東西,讓我們每天都忙得很充實、忙得很有意義。現在常有朋友問:「最近在忙什麼啊?」我們的回答總是:「忙著過日子啊!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無蝶庵的忙碌生活,當然跟上班工作的忙碌不一樣,每天拔草、劈柴、燒飯的體力勞動,讓我們得到治療,也讓我們的精神因此獲得「let it be」的自由!
《夢之棲家――無蝶庵的慢活世界》
作者:洪金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7月23日
Top
前往「來古村」的山路崎嶇難行,沿著然烏湖向上游前進,周圍盡是高聳壯麗的雪山。在這段路途中會看見然烏湖多元多變的樣貌,湖面景色、周遭景觀以及天候,都隨時在變化,從牛奶藍的橢圓形下湖到寶石藍的狹長型中湖,再往上到達冰川融化注入的紫灰色上湖。
然烏湖小檔案 (2)
「然烏」兩字為藏語的譯音,意為「屍體堆積在一起」。相傳湖水裡住著一頭水牛,湖岸上生活著一頭黃牛,兩頭牛互不相讓,時常互相頂著較量。兩頭牛死去之後,屍體化為湖岸兩邊的大山,然烏湖就夾在兩山之間。
地理學家告訴我們,然烏湖是3頭「牛」頂撞角力的結果,就是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橫斷山脈。然烏河谷是受擠壓而斷裂下陷的地層,原來是雅魯藏布江的主要支流——帕隆藏布(「藏布」為藏語「江」的意思)的河道,大約200年前,河邊的一座大山轟然崩塌一角,巨石碎岩堵塞了河道而形成堰塞湖。湖面非常狹長,長度有20多公里,寬度只有1-5公里不等,在枯水季節,有些地方湖面甚至不到1公里。它分為上、中、下三段,每段之間有大片農田、村莊,由窄窄的小河相連。
然烏湖也是印度洋水氣的通道,從印度洋來的西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雨雪,成為然烏湖的水源,也化育這地區茂密蔥鬱的森林。
譯者:賈福相
Cock Pheasant
Translated by Fu-Shiang Chia
Cock pheasant flies, his wings resounding round. Missing him so, I melt in tears.
Look at the sun – look at the moon. He is so, so far away – I yearn for his return.
All those important leaders have no heart. But do your duty, my own true love. Harm no one, be safe, at peace.
「台灣的昆蟲」這支介紹台灣昆蟲的影片,深入淺出的介紹牠們的生活環境以及特色。由於特殊的地形、多變的氣候以及多樣的植物相,讓台灣成為「世界昆蟲寶庫」和「蝴蝶王國」,目前已知且命名的昆蟲就約有1萬7,600種左右,有學者估計台灣還有3-4萬種昆蟲尚待人們發掘。這群巧緻精密的生物,小小的身軀運行著許多連科學家都無法解釋的複雜功能;精確的飛行弧度與團結分工的生活型態,更是令人難以想像,例如螞蟻跟蜜蜂,是少數具有社會性分工的生物,層級嚴明,各有所長,各司其職;負子蟲則是少數由雄性撫育幼蟲的昆蟲,不棄不離地背負雌蟲產下的卵寶寶,直至幼蟲破殼降生為止,堅毅溫柔的父愛令人感動。
這麼龐大族群,在古生代的上石炭紀(距今約二億八千萬年前至三億四千五百萬年前間)就出現在地球上了,比恐龍出現的年代還要早了約一億六千萬年。直到現在,地球上各個角落仍存在著許多人們熟悉或陌生的昆蟲,只要是植物和人類的生活區域,隨處就可見到昆蟲。昆蟲們存在的重要,我們或許還未有真正深刻的感受,卻在不知不覺中享受了其幸福的給予。
昆蟲為這個世界增添了豐富與色彩;這群微小卻富含著活力的生物,看似簡單實則深奧的生命提醒著我們,應該用更謙卑的心去看待世界。首先,得先修正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人類雖自視為萬物之靈,卻不是萬物之主,每種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不能單用功利或商業的角度來評斷其存續,就如同我們無法用金錢去衡量一個人的生命與價值。
然而昆蟲們正以相當快速的速度消失。回顧以往經濟艱困的時代,人類以自然界的開發換取自我的生存,台灣雖為世界上蝴蝶種類密度最高的地方,隨著都市過度開發,自然界中循環的水源受到污染、許多自然棲地受到破壞,這些都是嚴重威脅昆蟲生存的重要原因。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建立在出賣這塊土地的美麗與青春上。」片尾的旁白一語驚人,卻精準地令人鼻酸。科技、經濟的發達可以讓人買到最尖端新奇的電子產品,卻買不回蝶谷最原始的自然感動。
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
觀賞「台灣的昆蟲」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