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1.1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社區營造學會
 
  自然人文:美濃鄉親你好嗎?反水庫運動幾多年 三之一

http://e-info.org.tw/files/active/69/20071015-183324-20071118resouvior01.jpg
圖片來源:風潮音樂

作者:黃至賢、邱柏瑩、郭艾玫、林家怡、鄭佩馨

自1970年代末期,國際間逐漸呈現一股反水庫運動風潮,台灣則於1992年底,由高雄的美濃人民首先走出來捍衛家園,串連瑪家、茂林、瑞峰等地反對大型水庫興建,引發了國內重視水資源議題的開端,直至今日仍有雲林反湖山水庫運動持續進行中。

「很想為美濃做些什麼!」這是他們聚在一起的最初理念,希望用自己的專長,以影響媒介的角度來思索音樂與社運結合的可能性,於是這群美濃年輕後生仔,返鄉從在地出發,第七小組菸樓錄音室,則成為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歌曲誕生地。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翠峰湖寓言――與孩子分享自然

翠峰湖


文字: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前往翠峰湖環山步道的那個早晨,像一則童話寓言。

清晨在翠峰林道14公里處觀日出,小咕嚕發現一株開著白花的小白頭翁,果實帶著一抹深紫紅色,狀似楊梅成熟的紫紅色果實。小咕嚕似乎想起了懸鉤子酸甜滋味的回憶,彎下腰想採來吃。我們告訴他這是另一種不同的植物,採了一顆已經成熟爆開的小白頭翁果實讓他拿著玩,也教他散開那些帶著白色棉絮的種子,任它們隨著風到處去旅行。精采內文

 
  綠色影展:豐饒大地話鹿林
刺萼寒梅的花萼上長滿了尖刺,為台灣特有種,產於台灣中海拔山區林下或邊坡上,漿果成熟時為鮮紅色


作者:謝湘儀;審校:盧道杰(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助理教授)

只容一人行走的羊腸小徑上,鏡頭帶著我的雙眼一起走過土壤鬆散的山路、溼滑的大石塊、倒塌的橫木、爬過鐵架橋低矮的拱門,攀著繩索,猛然間眼前彷彿出現一幅山水畫,崖邊山谷間靜靜臥著一層好像睡去的棉軟山嵐……有些美景,是值得人們不辭辛苦追尋的。

有一群人終生都在努力地拜訪著不同的仙境,他們是學者、是研究人員、是登山家,有句話這麼說:「森林是台灣的魂魄」,他們辛苦的身影抱持著為大自然延續的熱忱之心。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邶風.旄丘〉
譯者:賈福相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旄」音同「冒」;「褎」音同「又」。

 

旄丘

旄丘上的葛藤,何其茂盛。
我的兄弟們呵,為甚麼遺棄我這樣久?

為甚麼讓我老在等,一定有原因呵。
為甚麼這樣久,一定有理由呵。

我的狐皮袍已破爛,救濟還未來。
我的兄弟們呵!我們不是同盟嗎?

可憐呀!卑微呀!我只是個浪子嗎?
我的兄弟們呀!你們卻在那裡生活優裕。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美濃鄉親你好嗎?反水庫運動幾多年 三之一
作者:黃至賢、邱柏瑩、郭艾玫、林家怡、鄭佩馨

自1970年代末期,國際間逐漸呈現一股反水庫運動風潮,台灣則於1992年底,由高雄的美濃人民首先走出來捍衛家園,串連瑪家、茂林、瑞峰等地反對大型水庫興建,引發了國內重視水資源議題的開端,直至今日仍有雲林反湖山水庫運動持續進行中。

從美濃到湖山已相隔十數年,同樣有群人努力秉持著反水庫以保護環境和家園的理念,卻似乎由於人事地的差異使得操作過程與成果看來有些不同,但肯定都是環保運動史上不可或缺的里程碑。我們試圖循著美濃人的腳跡,想了解反水庫過程對當地民眾的後續影響――環保運動的力量如何轉化、凝聚為美濃社區發展的向心力-希望和現仍進行中的反湖山水庫運動相對照,在兩者經驗的交流呼應中,尋找水資源議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水庫係築得屎嘛食得」∼唱出心聲的交工樂隊

2000年,交工樂隊以《我等就來唱山歌》及同名專輯,獲得金曲獎最佳作曲及最佳製作人兩項大獎。2002年,交工樂隊在五月天、刺客等知名流行樂團環伺中再以《菊花夜行軍》拿下流行音樂類型最佳樂團獎座,許多歌迷納悶不知所以然,但交工樂隊在當時社運界和校園已是頗有知名度的樂團,長期將音樂理念與反美濃水庫運動結合,跨越了傳統與流行的界線,以音樂表達出美濃人對土地的熱愛。金曲獎的勝利對這些堅持用音樂「說話」的交工團員可謂莫大的肯定。

「很想為美濃做些什麼!」這是他們聚在一起的最初理念,希望用自己的專長,以影響媒介的角度來思索音樂與社運結合的可能性,於是這群美濃年輕後生仔,返鄉從在地出發,第七小組菸樓錄音室,則成為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歌曲誕生地。

1993年4月16日,年邁的鄉親們首次搭乘夜行巴士北上抗爭,卻被高樓與立法院嚇楞時,突然手上的擴音器變成了麥克風,山歌傳唱一首又一首,「唱到高樓變青山、唱到大路變河流」。就這樣大家一路唱到立法院,痛陳水庫對美濃生命財產與環境生態的危害,那年的美濃水庫預算也順利暫被刪除。

林生祥(圖片來源:大大樹唱片網站)「好山好水留子孫、好男好女反水庫」這樣的故事,讓他們從思考音樂的社會文化意義實踐面來著手,運用月琴、嗩吶等客家傳統八音,再嘗試將家鄉的開墾歷史及反水庫運動的歷程入詞,輔以親切的客家山歌語調,唱出美濃人對土地的感情,傳達保護自然土地的決心。因此產生台灣首張反水庫運動的記實音樂――《我等就來唱山歌》――也希望透過這張專輯的對外發行來爭取美濃以外地區,特別是都會民眾對反水庫運動的同情,乃至支持。

林生祥上台拿獎座時說:「音樂不應該只是音樂專業者的東西,音樂本來就存在於普羅大眾的現場。首先要『感謝』的是經濟部水資局,因為他的一項錯誤政策使得我們在美濃幹了這麼久,自己蹲在鄉下做音樂。我們下去傾聽,下去跟勞動者學習在地的美學形式與精神……」

擺脫運動歌曲易感倉促不耐聽之印象,交工樂隊精緻有韻味的詞曲不僅成功幫家鄉發聲,2001年起交工樂隊並受邀參加各國的音樂節,讓台灣的在地音樂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發光,這大概是當初始料未及的!從對於故鄉土地的關心,肩負起新民謠創作的使命,到可以讓國際傾聽台灣的在地聲音,他們達到了超乎當初期望的成果,但始終未遠離「音樂要為理想發聲、為社會服務」的目標。

《菊花夜行軍》唱過山歌後,來自於美濃人堅韌的生命力創造出《菊花夜行軍》,交工樂隊表現出社會基層勞動力的心聲,開始為農民、工人、土地發聲喚起社會普羅大眾的注意,充滿革命的能量,在在表現出音樂與社運結合的無限可能。

即使現在交工樂隊已經解散,他們最初的理念仍延續下去,原團員林生祥與鍾永豐最近發行《種樹》專輯,以「農民」生活為創作主題,質樸與純靜的曲調,不止描繪了美濃鄉村的自然人文風情,以及當地對於有機農業的努力――「要跟我們的土地買米」,也將楊儒門事件譜入述說近年來台灣農業遇見的困境。

環保運動只能以拉布條、丟雞蛋的方式進行嗎?是否還有其他管道能讓外界也聽到當地居民的心聲?在美濃反水庫運動沸沸湯湯之際,交工的音樂在當時巧妙扮演某種形式的對外溝通,利用貼近生活而豐富多情的詞曲感染群眾,不但增加外來力量認同,也達到撫慰內部情緒的效果,在音樂史或運動史上,如何思考、進行將音樂與運動結合的過程,擦出音樂與環境之間的火花,交工樂隊都是一項值得記錄的成功經驗。

本篇為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

Top

 
 
  自然書寫:翠峰湖寓言――與孩子分享自然

文字: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前往翠峰湖環山步道的那個早晨,像一則童話寓言。

清晨在翠峰林道14公里處觀日出,小咕嚕發現一株開著白花的小白頭翁,果實帶著一抹深紫紅色,狀似楊梅成熟的紫紅色果實。小咕嚕似乎想起了懸鉤子酸甜滋味的回憶,彎下腰想採來吃。我們告訴他這是另一種不同的植物,採了一顆已經成熟爆開的小白頭翁果實讓他拿著玩,也教他散開那些帶著白色棉絮的種子,任它們隨著風到處去旅行。

翠峰湖

早餐後收拾好行囊,又循翠峰林道來到翠峰湖畔,沿著平元自然步道環湖。

小咕嚕一路嘀咕著要採「早上那種果實」,讓種子去旅行,一面又念著說要採懸鉤子來吃。不久,地上果真出現了許多伏地的懸鉤子;只是,在這個季節懸鉤子都還在開花,要去哪裡找果實呢?

盛開的台灣龍膽像是天藍色的星子,躲在草叢間眨巴著迷人的眼睛,引不起他太多的興趣;結實纍纍的高山白珠樹,咬一口散發淡淡蘋果香,但近似牙膏的一點苦味卻讓小咕嚕拒於千里外;看來懸鉤子在他心目中是無可替代的。

我只好安慰他:「走走看吧,說不定真的有幾顆比較早結果的懸鉤子喔!」

「我們一起去發現有沒有!」

在一個小山丘處,環山步道與平元林道岔成兩條,分道揚鑣。越過小丘,環山步道鑽進茂密的闊葉林。林下的路潮濕而泥濘,樹根、倒木、鋪地的落葉儲存了前一日的午後對流雨。阿德還在這裡跟小咕嚕說了一個「森林是水的故鄉」的典故。

以廢棄枕木鋪設的棧道

行走在以廢棄枕木鋪設的棧道上,小咕嚕又沉浸在「開火車」的趣味裡了。

蓊鬱的樹林,讓環山步道遮蔽良好,彷彿是一條無止盡的綠色隧道,緩起緩降,帶領我們走向未知世界。小咕嚕突然想起了電影《龍貓》裡小梅跟著小龍貓鑽進灌木叢形成的綠色隧道,發現大龍貓居住的大樹洞。這樣的未知帶著些許冒險的興味,連我都覺得大龍貓好像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從森林一端突然地冒出來。

作工精巧的原木棧橋橫越溪谷  引不起小咕嚕的興趣

枕木消失不久,泥濘的路面又出現了一塊塊樹幹的橫切面。一步一踏間,空氣裡散逸著木材的清香。這片繁茂的闊葉林完整地封存了木材的香味,一路走來呼吸吐納多了一份神清氣爽。就連工人鋸木留下的木屑也不遑多讓,香味撲鼻。

離開又長又彎的綠色隧道,步道的視野變開闊了。作工精巧的原木棧橋橫越溪谷,引不起小咕嚕的興趣;一樹艷紅的莢迷果實、一條清澈的潺潺小溪,也只帶給他短暫的喜悅;他還是念念不忘酸酸甜甜的懸鉤子。

我們在觀湖平台停下來慢慢地享用著午餐。兩年多前來到此地,小咕嚕還不會走路;現在已經又蹦又跳地,很會講話、也會自己跟植物和小昆蟲玩耍了。

念念不忘酸酸甜甜的懸鉤子此行的目的為何?對我們一家四口應該會有不同的答案。阿德可能是想更深度地認識他結識多年的太平山和翠峰湖,也可能是想將翠峰湖的千姿百態與兩個孩子的天真笑容攝入鏡頭。小咕嚕毫無疑問地是想採懸鉤子吃。小瑀魚呢,只要跟著我,是睡著或醒著,都覺得心安無比;嬰兒的認知裡面,自己跟母親是一體的。而我呢?是想回味翠峰湖過去的記憶嗎?是想在行走間經歷或撿拾些什麼嗎?還是只想看看山、呼吸一下中海拔的氣息呢?

很多人會說:「哪裡哪裡喔……我去過了。」但是我覺得,許多地方真的值得一去再去,在不同的季節、一天當中不同的時間、在不同年紀的你、與不同的人、懷著不一樣的心境……怎麼能說已經完全了解它了呢?如果有一天真的完全認識它了,大可以把它放掉,讓它成為心中一團美麗模糊的殘影。

離開觀湖平台的步道十分平坦,似是以往鋪設運材鐵軌的路段,步伐自然地輕快起來。就在步道終點前20公尺,阿德叫著小咕嚕,原來他真的發現了懸鉤子!一顆顆鮮紅欲滴的果實隱身在草叢間匍匐著。小咕嚕心滿意足地接手過去,忙不迭地往嘴裡塞。

此情此景,是不是像個寓言故事?如果小咕嚕剛開始就放棄,那麼他嚷了好半天的懸鉤子是一定遇不到了。

就像我在12年前的能安,以為自己無法負荷肩上沉重的行囊,在第二天的午後雷陣雨過後就想放棄了。若不是半路上阿德的鼓勵,我大概不會擁有狼狽抵達白石池後豁然開朗的無盡喜悅,以及後面跌跌撞撞卻精彩無比的每一天路程,也遑論與山結下深厚的情誼。至今,我仍覺得那一年能安的風景在我心頭熠熠發光。

呼吸一下中海拔的氣息

最甜美的果實果然是在終點處等著你。我不知道這個年齡的小咕嚕能夠理解多少?但我暗自希望,有一天他能夠從跟著爸媽爬山領悟到這一點。

Top

 
 
  綠色影展:豐饒大地話鹿林
作者:謝湘儀;審校:盧道杰(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助理教授)
台灣是全球山椒魚分布的南界,牠原本是處於寒帶的物種,約在10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南移至台灣,目前可以在2,000公尺以上的台灣高山看到其蹤跡

只容一人行走的羊腸小徑上,鏡頭帶著我的雙眼一起走過土壤鬆散的山路、溼滑的大石塊、倒塌的橫木、爬過鐵架橋低矮的拱門,攀著繩索,猛然間眼前彷彿出現一幅山水畫,崖邊山谷間靜靜臥著一層好像睡去的棉軟山嵐……有些美景,是值得人們不辭辛苦追尋的。

有一群人終生都在努力地拜訪著不同的仙境,他們是學者、是研究人員、是登山家,有句話這麼說:「森林是台灣的魂魄」,他們辛苦的身影抱持著為大自然延續的熱忱之心。穿梭在「福爾摩沙」的靈魂――中央山脈保育廊道之中,尤其以「鹿林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原為鹿林山針闊葉樹林自然保護區,2000 年行政院農委會公告成立「鹿林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豐富奧妙,更是無法言傳。

此地海拔高度從1,700-2,885公尺,東以鹿林前山和石水山為界,西邊則為博博猶溪上游到石山,總面積約495公頃。山高谷深的自然美景四季各有美妙,拜地質地形交會作用所賜,針闊葉林交會帶的霧林帶到了傍晚時分,可見濃霧化為雲海的美景,也由於人跡罕至,原生的針闊葉樹混合林保存情況良好。再加上因海拔是動物相的轉換帶,分屬於北方台灣高山動物與低緯地帶的南方系統動物同時在此交集。走入水管路步道時,誰都無法預料下一秒將會碰上什麼樣的可愛生物(或許會看到陰涼崩塌山洞內的摺翅蝙蝠、可愛逗趣的高山白腹鼠、溪水邊滑不溜丟的山椒魚……)。通往鹿林山天文觀測所的鹿林山步道由於向陽開闊,所見動植物與水管路則是截然不同(包括活躍林中的精靈梅山雀、堅韌地綻放的台灣百合、亮麗奪目的龍膽科植物、綴著小白花俗稱六月雪的台灣澤蘭、名字有趣的玉山小米草等)。

阿里山龍膽為台灣特有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細小花朵碩大,藍得發紫,陽光下格外耀眼這麼完整的生命圈,令人驚訝的是竟然可以逃過大自然最可怕的天敵――人為破壞!或許是因為封閉的棲地就像是個萬倍放大的生態實驗室,並不需要人類的關注,相反的,長久以來許多專家學者和林業人員在這片豐饒的大地對於單一物種做調查監測,渴望透過深入了解,好讓這些生命能擁有最適當的成長空間、找出如何和其他生命相處的方式,串連出背後生態系整體的概念。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近年來在政府與相關單位的規劃下,開始設置了解說步道和登山指標,步道本身除了觀光,其實有更多的意涵,如巡護山林、山村聯絡、古蹟文化巡禮等,能帶入山區大量遊客或人為干擾的林道,林務局已採策略性廢棄不維修的政策,棄車從步,已是相當的進步。

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

Top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邶風.旄丘〉
譯者:賈福相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旄」音同「冒」;「褎」音同「又」。

旄丘

旄丘上的葛藤,何其茂盛。
我的兄弟們呵,為甚麼遺棄我這樣久?

為甚麼讓我老在等,一定有原因呵。
為甚麼這樣久,一定有理由呵。

我的狐皮袍已破爛,救濟還未來。
我的兄弟們呵!我們不是同盟嗎?

可憐呀!卑微呀!我只是個浪子嗎?
我的兄弟們呀!你們卻在那裡生活優裕。

 

Mao Hill
Translated by Fu-Shiang Chia
 

On Mao hill, ivy grows in profusion.
Oh, brothers, why so long – why is there no message?

Why do you leave me alone? There must be reasons.
Why is it taking so long – there must be reasons.

My fox fur coat is worn; I have no replacement.
Oh, brothers, are we not partners?

I am so insignificant, a mere drifter.
Oh, brothers – you are home enjoying the good life.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李育琴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