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特刊
  2010.8.8
 
  【後八八•現況篇】原鄉自主重建 原民夜宿凱道狼煙傳訊

本報2010年8月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陳錦桐攝影

這一夜,總統府深鎖,但是千名民眾,不分族群,都聚集到現場聲援。

原鄉重建上遇到很多困難。「真正的問題出在土地,受災戶期待土地能保留下來」,而政府卻以劃設特定區名義,讓原住民無法回家。目前桃源鄉寶山村(寶山部落、二集團部落、新舊藤枝部落)遷村爭議就是一個例子。村民期待能遷到「藤枝38甲」(155-2),政府現勘,看到樹長得歪歪的,就說不安全。對於土地的認定標準是以平地為主,不是山區土地的標準。黃曉玉信任自己的族人,認為原住民對於土地有足夠的智慧。為了留在自己的土地上,族人甚至不惜簽「死亡切結書」。而居住權不是基本人權嗎?

裊裊狼煙將告知國際,台灣原住民要回家重建家園的心聲。

綠黨召集人潘翰聲也到場內聲援,他說台灣這塊土地富涵多樣性價值,包括文化語言、生態、自然環境以及價值體系的多樣性,每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都是珍貴的,而原住民的生態智慧更是不可取代。

「台灣未來會不會崩潰,就看如何面對災難。」潘翰聲說,八八災後這一年來,政府的作為原應用來協助保存文化的技術工具,例如GIS(地理資訊系統),卻用來排除哪些地方不能住,哪些文化要消失。他呼籲政府,納入原住民智慧,不要讓重建條例變成「災難重現條例」。精采內文

 

 
  【編輯室報告】八八不遠 部落不遠

莫拉克的雨降在平埔的小林村,降在鄒族和布農的阿里山,降在魯凱的那瑪夏鄉……如果當時的大雨降在台北呢

八八水災一周年,重建工作也已進行一周年,政府誇口重建工程的高執行率時,災區各原住民族群的怒吼也潰堤而出,繼而走上街頭。猶記莫拉克之後,不少學者專家呼籲將災民撤離災區,一些地質敏感區甚至可考慮「強制遷村」。但國土復育非一朝一夕,遷移也只是最後的手段,重點是重建工作不代表重建工程,家園重建不等於房屋重建。因為「家園」不僅是居住之所,也是營生之地、文化乃至信仰傳承之處!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由政府和NGO搭建起的永久屋,反而成為許多原住民不可承受之重的「禮物」!

本報八八周年專刊,繼昨日大尺度的治水及國土保育角度來審視整個國家政策規劃,今日將以民眾參與自主重建(請參見夢中家園還有多遠?一文)、災區產業及生計(請參見無情災區 有機夢一文)等,實際看到災區重建的問題。

無言的國土在數十年來盲目的開發政策中受到嚴重斲傷,並且在近年來一次次由少數人承擔其後果。我們眼見災民家毀人亡、生計了斷、文化流離的困境,如何能不拭目嘆息並警醒,如果這些災難,就發生在你我身邊;更甚者當你我失去對守護家園、文化的自主權及發言權時,該是何等情形?莫拉克雖已遠颺,但其實八八不遠,部落不遠。

 

  【後八八•防災篇】八八水患如果發生在台北?

作者:林穆琳

都市文明原本就依水發展。台北盆地河川雜布,低窪地多,水災高潛勢區也多,傳統上為解決外水(天然降雨)問題,多築有堤防,疏浚、分洪道、防洪水庫等工程也隨之而生。

水利署也早在70年末即為大台北地區訂定防洪計畫,以200年洪水頻率作為設計保護基準。從此巨大的堤防在台北市、台北縣各傍水而居的鄉鎮漫延開來。河川淹水問題得以有效解決,但台北縣市大小水患卻不曾少過!

台北正迅速累積洪災脆弱度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一位教授即明白指出,堤防雖可有效將外水束限於堤岸中,卻同樣造成區域中的內水無法排出。尤其目前不論台北縣市均開發過度,水泥建築和裸地遍布,農田減少,都市向四周漫延,造成涇流比例增加。

例如台北縣市做了很多地下工程,地下室、地下街、地下停車場等愈來愈多,涇流愈無處可去。再加上基隆河截彎取直,河川腹地限縮,少了洪泛平原可蓄納大水;這位不願具名的台大教授指出:「台北正在迅速累積洪災的脆弱度!」尤其以目前都會區內一般排水溝所能排出的水量,一小時不過大約20~50公釐,遠遠不及將颱風降雨排出,而堤防在防止河川漫侵同時,也把這些內水擋住,只能使用抽水站,但一旦抽水站發揮不了作用,隨即釀災,成了新的水患產生的主因!

10年前納莉颱風雨量約為1800~1900公釐,即因玉成抽水站停擺,釀成巨大災害及損失,大水沿地下捷運漫淹而過。如果莫拉克的雨量下在台北地區,可想而知,2000多公釐雨量在短短半天降下,短時間高強度的降雨,還是只能倚靠抽水站排水。精采內文

納莉颱風台北地區淹水範圍。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後八八•重建篇】小林紀事:夢中家園還有多遠?

作者: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莫拉克週年專題─重災區系列(1):小林─夢中家園還有多遠?

風災後356天,小林重建發展協會對外宣布,與政府、NGO間長達8個月的協商溝通已成破局。風災屆滿週年,130戶小林村民,可能又得去總統府陳情抗議。他們的家,還有多遠?

小林474人罹難,家園已成回憶

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是提及莫拉克風災多數人的第一印象。2009年8月9日清晨6點,小林村上方山崩,瞬間摧毀小林村10至18鄰,大面積崩塌而下的土石同時在甲仙溪形成堰塞湖;半小時後,堰塞湖崩毀,小林村第9鄰亦被土石掩埋。在這次的災難中,小林村9至18鄰被夷為平地,共474人罹難,死亡人數居全台之冠,舉世譁然。

災前,小林村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青壯人口在故鄉無就業機會,多半選擇離鄉就業。災後,返鄉的「小林遺族」卻一度被外界批評為「回家領救濟金的假災民」。她們選擇將苦水往肚子裡吞,並想方設法拿出自主重建成績單,向批評者證明自己重建家鄉的貢獻,決不是「貪利的假災民」。年輕遺族組成「小林重建發展協會」,成為災後推動小林重建的主要力量。精采內文

 

  【後八八•產業篇】無情災區 有機夢

作者:munch

backhome05

災後重建,不只是蓋房子,對於山下離開土地,山上無路可走的災區居民,重建的重心是生計,如何在災後找到一個謀生的方式,讓自己能夠計畫未來,而不是等待救濟,或是回到往昔的困境。

於是,下山到農場,回山作有機,災後一年的災區居民,不斷尋找重生的機會,但是依舊面臨重重困難。當不同的居民,以有機農作、生態旅遊等方式,踏上重建之路,在艱辛的努力中,打造一個個動人的重生有機夢。

災後一年,高雄縣杉林鄉的大愛村,住著來自那瑪夏鄉、桃源鄉等地的原住民。許多離鄉居民在搬遷後,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未來的生計。來自那瑪夏鄉民族村的受災戶李茂盛先生,山上家園全毀後,住進大愛村已經半年,一早騎著機車到隔壁農場工作。他今天的工作,被分派進行割草,將農場一塊空地,準備整理成為耕地。八八風災之後,一年的不安與混亂,讓他很珍惜這份有機農場的工作。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