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3.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破報
生命力新聞
台灣立報
環境報導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荒野保護協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美濃愛鄉協進會
Ecotrust
地球憲章總部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崔媽媽基金會
黃金蝙蝠生態館

 
 

自然人文:蛻變的成長

作者:陳峻鵬(puljaljuyan)來義鄉南和村白鷺部落payljus青年、第一任青少年成長班班長;圖:angusan

前言

雄鷹環視著雞母珠的故鄉(tjuru'aladiu),鳥瞰著他的子民們躬耕漁獵,但身上的鷹羽卻逐漸褪色......2007年,一群有著相同的想法與願望的青少年,展開了一連串的部落文化學習歷程,每年都有著不一樣的學習目標,灌輸著部落青少年。迄今大家都有著共同的努力與想法,身穿傳統服飾穿梭在部落中,抬頭仰望天空,雄鷹展翅得更有自信。

成長班的旅程

因緣際會,舅舅angusan接辦展覽的關係,需要人手幫忙,我們幾個小孩子就開始跟著舅舅一起做部落的事情。我也在國二這個階段認識了全新的自己,開始穿梭在部落之中,尋找與我同年齡的朋友。後來舅舅就用「文化成長班」的名義把我們這群國中小學生召集起來,一起參與文化學習跟體驗的課程。我當選班長、ariyas當選副班長,開始自我的尋根之旅。

2007年,開始以部落工藝和傳統美食及歌謠的學習;翌年,以部落masalut(小米收穫祭)文化為課程綱要,走入山林裡,認識男孩子應該要知道而且要做到的papuljiva(情柴禮);第3年,回到舊部落,認識舊部落生態與動植物足跡,以及各家團的傳統領域與部落傳說故事;第4年,以育樂營的方式帶領更小的小朋友參加活動與學習,再配合拜訪東部拉勞蘭青年會,得到相當的震撼教育與自我省思;2011年,成長班要邁入第5年之際,還有很多事情要學習,但是穩紮穩打、一步一腳印經營,才能建造出堅固的橋樑。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本能賦予的技能〉

作者:楊家旺

【讀〈本能賦予的技能〉】2008.07.12 攝於霧峰

親愛的法伯:

讀完《昆蟲記》第一冊第11章後,想起過去您介紹黃翅飛蝗泥蜂時,曾做過的一個實驗。您當時搶走黃翅飛蝗泥蜂正拖著的、已被麻醉的蟋蟀獵物,然後又趕緊送上一隻活蹦的蟋蟀給黃翅飛蝗泥蜂。祂撲上去,發現是隻活蟋蟀,趕緊再補上一劑螫針,您,如願地,觀察到了一隻蟋蟀如何被黃翅飛蝗泥蜂麻醉的過程。這一回,您想故計重施,看看隆格多克飛蝗泥蜂是如何麻醉一隻短翅螽斯的。

當您搶走隆格多克飛蝗泥蜂正拖著的那隻短翅螽斯並送上一隻活蹦的短翅螽斯時,您發現,隆格多克飛蝗泥蜂竟對這隻獵物無動於衷,不願表演螫刺麻醉術給您看,您不明所以,直到檢視許多放置獵物的洞穴後才終於明白,隆格多克飛蝗泥蜂要的是雌蟲,而非雄蟲。這一點,隆格多克飛蝗泥蜂非常堅持,所以,您送上的短翅螽斯雄蟲,祂一點兒興趣也沒有。

精采內文

 

大地之音:《嗚呼》──人與地球的愛情隱喻

作者:林宇中(創作歌手)

歌曲mv請點我觀賞

我一直希望創作一首關於現代環保的歌曲,看完電影《2012》後這樣的想法很強烈,但我想現在年輕人對於太理論或是教育的環保議題興趣不大,所以我將「感情」這元素放進歌詞中,巧妙趣味地將愛情和地球環保做諷刺隱喻。

環保是需要每個人的力量,而我是個音樂人,除了日常生活私下的實踐外,我想我能貢獻的就是利用我的音樂去影響部分的人。當初有這個想法提給公司時,公司的同事都非常贊成這個idea,開始著手創作到寫歌完,其實花的時間不長,很順利。後來給同事聽時,輕快的旋律和趣味的歌詞,讓大家對這首歌的印象很深,但其實原本我創作時的歌曲名稱是:一命嗚呼,但同事覺得太沉重了,所以後來改成「嗚呼」,我也覺得挺好!

精采內文

 

自然書訊:探索南島先民智慧 傳唱台灣森林「原」舞曲

董景生的戀戀民族植物情 作者:汪文豪

在國內的出版界中,很少有一套書的內容在被商業市場認為冷門、小眾而缺乏發行意願的情況下,能夠同時喚起行政機關、研究單位與民間非營利組織的關注,合作付梓。

在琳琅滿目的政府出版品當中,難得有一套作品能夠陸續入圍2006年政府優良出版品獎、2009年第一屆國家出版獎,甚至百尺竿頭地於2010年再獲得第二屆國家出版獎─「特優」的首獎最高殊榮。

農委會林務局出版的《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走山拉姆岸:中央山脈布農民族植物》與《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系列套書,就是上述不被商業看好,出版內容卻廣獲好評的作品。這套圖書不但為書寫台灣林業歷史開啟了一扇從南島語族出發的觀點,也為因面臨現代化而逐漸流失的原住民傳統文化與智慧,留下真實的紀錄。

農委會林務局顏仁德局長指出,為了永續使用環境資源,傳統的原住民祖先會謹慎地使用植物,並運用神話和宗教信仰,依禁忌、祭典、部落規範等手段,崇敬地利用山林的水、風、火與動植物,達到族群與自然間的共榮共存。但近代工業文明與功利主義,人與環境間講求利用的效率,對山林展開大面積耕種、大範圍獵捕,導致資源快速枯竭,大自然展開反撲。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張慧芬、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    ‧副刊責任編輯、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