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資十年特刊
5之2期
2011.4.2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走吧~揪團去買地!-生態濕地深度二日遊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預約下一個花季

作者:董景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第三屆理事長)

十年,對於不同的生命自有不同意義。對於那些豐年週期約5年的木本植物,在每五年的滿樹花朵後,長出野生動物消耗不了的大量果實,很多小苗因此有機會繁衍,十年內度過兩次豐年。

提供整個溽夏音樂的蟬,擁有很長的若蟲期,台灣的紅脈雄蟬不若美國的17年蟬,一世代只要5年,夏天前鑽出土面羽化,十年剛好夠它們完成兩個世代。

精采內文

【環境十年變遷之媒體視角】找回庶民的環境詮釋權

作者:楊憲宏(資深媒體人)

過去10年台灣的環境保護可以說是「不進反退」,基本上是挫折最烈的10年。

2000年政黨輪替,原本是民主的大躍進,可是,民進黨執政之後,在環保問題上妥協或冒進,使得台灣的環保運動呈現停滯荒廢的狀態。過去,1980年代台灣的環境運動是與黨外政治運動並駕齊驅,甚至有些狀態是超前的。原因是,執政的國民黨是個只重視經濟發展,不在意環境保護的團體,很大的一個問題是,這個以「中國」為名的政黨,政治的目的是,回到中國,台灣只是中國國民黨的「反共復興基地」,只是中國國民黨的跳板,這樣的政黨當然不會愛惜台灣。

精采內文

【環境十年變遷之媒體視角】大眾媒體墮落 另類媒體護環境

作者:管中祥(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

環資電子報並不是第一個報導環境議題的「另類媒體」,1980年代包括「綠色小組」、「第三映像」、「文化台灣影像工作室」等團體拿起攝影機,在街頭、在災區、在農村、在工廠紀錄當時的風起雲湧的公民行動,以影像的方式紀錄台灣底層生活及社會運動的發展,同時作為政治與媒體抗爭的工具,但這些廣泛的政治反對運動中,環境運動與紀錄的表現相當顯著。

透過影音的紀錄與流通,不僅解構政治權力的神話,終結強人歷史的專斷論述,更進一步成為反叛工具,擔負起教育組織群眾的功能。

精采內文

【環境十年變遷之媒體視角】找回庶民的環境詮釋權

作者:汪文豪(天下雜誌記者)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與社群媒體的興起,這10年來環境新聞的報導與詮釋,逐漸擺脫主流媒體以「台北看天下」的運作方式,也使報導內容跳脫以政經權貴為出發觀點的思考模式,讓普羅大眾在環境議題上更具有發聲的能力,也讓庶民找回環境詮釋權。

然而,相較網路與社群媒體對於環境報導的多元性與普羅性,這10年來主流媒體的環境報導表現相較過去2、30年,不但原地踏步,在政治與商業的干預下,主流媒體對於環境議題不但越來越冷感,報導的操作也流於公式化。少數計畫性的專題報導只是主流媒體用來擦脂抹粉,除為了報名新聞獎的評選,也稍微擦拭身上的銅臭味,向社會大眾證明自己還是扮演著社會公器的角色。

精采內文

【環資十年功】生態工作假期 根基於環境信託的新模式

作者:孫秀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黃紫翎(前環境信託中心 專案執行)

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是一種新的度假方式,也是一種新型態的志工服務方式,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假期來參與勞動工作來服務社會,同時獲得休閒、放鬆的效果。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從2000年創立之初便參與了日本國民信託組織的工作假期,在每年連續不斷的交流中,我們逐漸累積出「生態工作假期」的專業與能量,而在 2004年至今,已將近7年的時間了。

從一開始四處尋找可供志工行動的場域與計畫,到目前已有長期參與及行動的地點,從「遊牧」到「定居」這之間的改變,其實來自於我們對於「生態工作假期」的行動,一直是根基於環境信託之上的。環境信託是長期,甚至可說是「永久」保存棲地環境的一種管道,有別於基金或其它動產的信託,針對土地與相關資產(如歷史建物)的取得,其後續的維護管理,才正是一大挑戰的開始。於是我們期待透過生態工作假期,能讓大眾一起進入大自然的維護行動當中。

精采內文

【環資十年功】人民是最大的財團 從概念到行動的環境信託

作者:溫于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華宇芝(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

2010年四月初,長期關注大城溼地的彰化環保聯盟結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團體,共同發動「全民認股119守護濁水溪」行動。決定以環境信託的方式,阻止每年將排放1200萬噸二氧化碳的國光石化進駐濁水溪西海岸的彰化大城溼地,並保護族群數量不到100隻,也是聯合國列為最高保育等級的台灣白海豚,這一場行動,是台灣首宗環境公益信託行動。

環境資訊公開可促使民眾對自身環境有感覺,但除了覺知之外,真正能帶來改變的,還是需要有具體的行動,而以環境信託做為棲地永久保存的方式,就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2001年成立之初,便設立的宗旨目標。

精采內文

【環境好友賀電】打造一個撐起環境的支點

作者:munch(環境部落客)

以負債200萬,開啟一個友善環境的夢想,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談起這段往事,總是大笑裡帶著無奈。

環境資訊協會的出現,完全從一個簡單意念開始,15年前核四、六輕、關西精機工業區等許多開發案盛行,陳瑞賓參與著抗爭行動,他和一些環運友人拼到精疲力盡,共同浮現一個想法,擋不下,為何不能買下它,創造土地的價值。

這是環境信託的發韌,買下一塊土地,進行環境信託,展現土地的真實價值。問題是買土地,並非少數人能成就,於是2000年發想創辦電子報,宣揚環境信託利念,讓更多人加入,於是陳瑞賓帶著2百萬積蓄,展開一個夢想。

精采內文

【環資好友賀電】為地球生態環境雕琢更精采的紀錄

作者:汪中和(中研院地球所所長)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週年了,真是值得慶賀。 杏林子在《真情是一生的承諾》裡有這麼一段話:「我們常以為手錶只是記錄時間的工具,其實,很多時候,它記錄的是一種心情,一段感情,一份思念,以及無法抹滅的記憶。」

我與環資協會的接觸起於2003年五月幫「環境節日」寫了有關台灣水庫及地下水的短文;但是最驚險的是2007年七月與耿璐及吳佳其一起到東嶼坪、西嶼坪兩座小島進行生態旅遊規劃及水資源調查,剛巧碰到卡枚基颱風來襲,我們淋著傾盆大雨,在驚濤駭浪中坐著漁船一身濕透趕回馬公。藍天、碧海、巨浪、豪雨、廟會,以及生死交關的經歷讓我永難忘懷,也與環資協會有了革命感情。

精采內文

【環資好友賀電】社會運動不就是這樣的聚沙成塔

作者:楊育昌(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環資會成立初期,為了方便以電子報型式開始,當時大多是國外的消息;但隨著知名度的打開,環資會能循序漸進,如今已經開始教育,協助了社會一些人觀念的改變。

例如「工作假期」,要付費參加,這跟以往工作有收入所得的觀念就不一樣;又如捐地信託作保育,這也是新觀念。

這些都是透過資訊的教育,建立起的新觀念。環資會從媒體角度出發,現在的觸角愈來愈廣,而社會運動不就是這樣的聚沙成塔。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特刊特聘編輯:朱惟君‧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