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5.2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破報
南方電子報
水產出版社
苦勞網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環境報導
推薦瀏覽
荒野保護協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Earth Day Network
GreenMap System Home
生物地理與自然保育研究室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自然人文:春天的邂逅

作者:李可(自由廣播人) 攝影:周民雄

春天微風的清晨,一隻花嘴鴨在綠意盎然的小水塘邊站著,靜靜的水面映著綠綠的草和藍藍的天,也映著牠的倒影,一眼望去像在顧影自盼。但,自盼的牠為何向草不向水?

正自問著,馬上就給了答案。牠所面向的青青綠草坡裡有了動靜。望遠鏡中看見牠紅紅的腳旁有黃黃的小腦袋。牠,似乎在等小寶貝們集合。不久,像是小寶貝們準備好了,牠轉身向水,輕輕溜下池塘。濃濃密密的草裡,於是也露出一隻隻小小鴨子,像下餃子一樣,也一個個咚咚咚跳下水。十隻!十隻小鴨,以穩定的跳水頻率拉出間距相等的行列,跟在鴨媽媽之後。於是靜靜的池塘了有了一行長長的花嘴鴨隊伍,在春天靜靜的池塘中盪開一圈圈漣漪,划過。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遷徒者〉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法伯:

上一章您留下了伏筆,說這一章(第1冊第14章)要介紹毛刺砂泥蜂。究竟祂有什麼奇特之處呢?為何會吸引您的注意呢?您說:「毛刺砂泥蜂在平原並不罕見,不過都是一隻隻的出現在山間小路邊或者沙坡上。所以,我在馮杜山接近山頂的地方,發現在同一塊石頭下聚集著如此眾多的這種膜翅目昆蟲,真是驚奇萬分。現在讓我們探討一下這種聚居的可能原因。」好啊,我很樂意跟隨您的腳步,與您一起探討毛刺砂泥蜂的群聚原因。

您說:「大多數擅長狩獵的膜翅目昆蟲都是在6、7月從牠們幼年時居住的地下拱廊中出來,而在以後的8、9、10月才發揮出礦工和獵人的本領。而毛刺砂泥蜂,一開春;接近3月底,就開始忙著給牠的幼蟲挖住所,準備糧食。比絕大多數膜翅目昆蟲提早6個月,這種情況立即引起了我的思考。」您在思考什麼呢?我洗耳恭聽:「在冬天,即使是在最保暖的隱敝所,都完全找不到節腹泥蜂、飛蝗泥蜂、大頭泥蜂、泥蜂和其他幼蟲喜歡吃肉的膜翅目昆蟲。牠們在秋天辛勤工作之後全都死了,而在那寒冷的季節裡,牠們的種族只剩下在地穴深處冬眠的幼蟲。因此,身為極其罕有的例外,毛刺砂泥蜂是在炎熱的季節羽化,然後躲在某個溫暖的隱蔽所過冬,於是牠在一開春就出現了。」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法伯,也就是說多數狩獵蜂是在初春時從卵裏孵化出來,接著開始吃母親事先準備好、被麻醉的新鮮獵物,然後一次次蛻皮,長大,乃至化蛹,最後是破蛹而出的羽化。羽化後便開始忙於捕獵、築巢、產卵,這時大概已夏末秋初。就是這個時節,狩獵蜂會死去了,留下祂們的卵,在土裏,度過寒冬。

精采內文

 

享綠生活:四碳植物 可成糧食問題對策

作者:吳天河(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助理研究員)

圖/可食用的西洋白花菜屬於四碳植物,將更能適應未來氣候變遷下的天候狀況(吳天河提供)

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下,年均溫提高,降雨型態改變,造成諸多生物生存隱憂。四碳植物(C4 Plant,如:西洋白花菜、莧菜)由於具備特殊的光合作用途徑和高效的節水機制,能在全球性氣候變遷中享有優勢。

營養價值豐富、美味且生長容易的西洋白花菜(C. gynandra)是亞蔬中心種原庫中重要的寶藏之一。西洋白花菜的嫩葉、葉柄、豆莢和花朵在多數非洲和許多南亞國家被當作蔬菜使用,其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維他命A前趨物)、維他命B9 (葉酸)和維他命C、及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此外,西洋白花菜亦含有適量的鈣、鎂和鐵,葉子則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除了營養和藥用上的功效外,西洋白花菜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西洋白花菜是一種四碳(C4)植物。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歷坵(魯拉克斯)‧田間日記 (上)

作者:圖、文/ 歴坵(魯拉克斯)復耕小農

小米田間日記

今天清晨就有個想法,農閒時期剛剛過,應該去田裡巡看看。沒想到杜媽一早就來敲門說是今天要開始拔小米草囉,還真的很有默契的想到今天的工作。

杜媽語重心長的說了今年氣後真的怪,雨量少又冷,所以小米及黃豆情況都不是很理想,小米開始有銹病。翻開葉子背面,果然生出一片類似黴菌般的白色粉狀物,杜媽說像這種染病的小米不拔除的話很快就會擴散感染。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春天的邂逅

作者:李可(自由廣播人) 攝影:周民雄

春天微風的清晨,一隻花嘴鴨在綠意盎然的小水塘邊站著,靜靜的水面映著綠綠的草和藍藍的天,也映著牠的倒影,一眼望去像在顧影自盼。但,自盼的牠為何向草不向水?

正自問著,馬上就給了答案。牠所面向的青青綠草坡裡有了動靜。望遠鏡中看見牠紅紅的腳旁有黃黃的小腦袋。牠,似乎在等小寶貝們集合。不久,像是小寶貝們準備好了,牠轉身向水,輕輕溜下池塘。濃濃密密的草裡,於是也露出一隻隻小小鴨子,像下餃子一樣,也一個個咚咚咚跳下水。十隻!十隻小鴨,以穩定的跳水頻率拉出間距相等的行列,跟在鴨媽媽之後。於是靜靜的池塘了有了一行長長的花嘴鴨隊伍,在春天靜靜的池塘中盪開一圈圈漣漪,划過。

昨夜曾經下雨,今晨還有微微的霧,然後雲漸開日慢慢出。從小小島嶼的西南角慢慢踅向西北角,這裡,也有小小的池塘,好幾個。窄窄的土路轉一個彎,右邊的小水圳長了長長的莎草,左邊的小池塘裡有幾隻白鷺鷥正站在彎彎的樹枝上休息。輕輕的水面有一隻甚麼白色的水鳥?望遠鏡端起來望去,卻是從來未曾見過的水鴨。是誰呢?很面生啊!這麼純白的羽色,頭上帶了頂小黑帽,胸前戴了條黑項鍊,有張黑色短短扁扁的鴨嘴喙,又像張了條黑披風在背上,是甚麼鴨子呢?

翻開圖鑑查,哇!難道是一隻雄的棉鴨?!

那麼遠,牠卻似乎有警覺,但又不在乎似的,不靠近,也不走太遠,就在鷺鷥腳下慢慢遊蕩。雖然遠了點,畢竟是第一次見面,同伴早已舉好相機啪啪啪給牠照相留念。

春風綠草中,看似默然,其實我們的心裡早已歡呼無數次,為這難得的邂逅。

回到宿舍查證,這很可能是金門第一次看見棉鴨的紀錄,多麼珍貴。

然,對我而言,珍貴的不但是發現了此地的新紀錄;看見了新的生命,遇見了新的訪客,這才是我在這春天裡令人動心的記憶。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鎏金時光

Top

 
 
 

專欄作家: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法伯:

上一章您留下了伏筆,說這一章(第1冊第14章)要介紹毛刺砂泥蜂。究竟祂有什麼奇特之處呢?為何會吸引您的注意呢?您說:「毛刺砂泥蜂在平原並不罕見,不過都是一隻隻的出現在山間小路邊或者沙坡上。所以,我在馮杜山接近山頂的地方,發現在同一塊石頭下聚集著如此眾多的這種膜翅目昆蟲,真是驚奇萬分。現在讓我們探討一下這種聚居的可能原因。」好啊,我很樂意跟隨您的腳步,與您一起探討毛刺砂泥蜂的群聚原因。

您說:「大多數擅長狩獵的膜翅目昆蟲都是在6、7月從牠們幼年時居住的地下拱廊中出來,而在以後的8、9、10月才發揮出礦工和獵人的本領。而毛刺砂泥蜂,一開春;接近3月底,就開始忙著給牠的幼蟲挖住所,準備糧食。比絕大多數膜翅目昆蟲提早6個月,這種情況立即引起了我的思考。」您在思考什麼呢?我洗耳恭聽:「在冬天,即使是在最保暖的隱敝所,都完全找不到節腹泥蜂、飛蝗泥蜂、大頭泥蜂、泥蜂和其他幼蟲喜歡吃肉的膜翅目昆蟲。牠們在秋天辛勤工作之後全都死了,而在那寒冷的季節裡,牠們的種族只剩下在地穴深處冬眠的幼蟲。因此,身為極其罕有的例外,毛刺砂泥蜂是在炎熱的季節羽化,然後躲在某個溫暖的隱蔽所過冬,於是牠在一開春就出現了。」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法伯,也就是說多數狩獵蜂是在初春時從卵裏孵化出來,接著開始吃母親事先準備好、被麻醉的新鮮獵物,然後一次次蛻皮,長大,乃至化蛹,最後是破蛹而出的羽化。羽化後便開始忙於捕獵、築巢、產卵,這時大概已夏末秋初。就是這個時節,狩獵蜂會死去了,留下祂們的卵,在土裏,度過寒冬。

可是毛刺砂泥蜂卻不然,3月的初春一到,祂們便開始辛勤捕獵、築巢、產卵。因此,幼蟲可以在夏天化蛹,並在秋天羽化。羽化後的成蟲,接下來必須面對寒冬,怎麼辦呢?於是這些毛刺砂泥蜂就選擇在馮杜山頂的岩石下群聚、取暖,度過寒冬。以成蟲度冬的昆蟲並不多見,像我所居住的台灣,中北部的冬天野外,往往觀察不到什麼昆蟲,幾乎可以說能遇見的昆蟲量不及夏天的百分之一。您說:「毛刺砂泥蜂為了避寒,不得不進行遷徙。當小鳥旅行的時候,毛刺砂泥蜂的隊伍也開始行走,牠也將從比較冷的地方旅行到比較熱的地方去。」不過,法伯,我不大明白毛刺砂泥蜂為何要遷移到山頂上,海拔愈高不是應該愈冷而非愈熱嗎?關於這點我就不大明白!

您在這一章快結束的時候寫道:「還有沒有別的昆蟲遷徙的例子呢?有沒有昆蟲像燕子一樣,在出發之前,大家聚集在一起呢?」我想,法伯,您一定沒聽過台灣的紫斑蝶遷移吧!這群紫斑蝶,每到冬天來臨前,就會從台灣中北部開始往南遷徙,許多紫斑蝶都聚集在高雄茂林幾處避風的山谷,祂們成千上萬地掛在同一棵樹的枝條上,群居度冬。隔年春暖時,祂們開始分批北返,往台灣中北部散飛,途中祂們產卵,也可能壽終,如果時節仍暖,祂們的子代羽化後還會接續著北飛。法伯,這就是您提問的「有沒有別的昆蟲遷徙的例子?」的解答了。台灣這塊自然生態豐富的土地上就有昆蟲遷徙的例子,而且每年有非常多的紫蝶義工投入標放的工作,並有學者持續一年又一年地研究、分析、探討,試圖解開紫斑蝶的遷徙之謎。

信件開頭附上的照片,是我在2004年5月29日途經苗栗鯉魚潭拍到的畫面,那一天我還記得自己和一群台中荒野保護協會的6期解說學員坐在一部小巴士裏頭,我們正欲前往活動地點。目的地還沒到,小巴士尚在途中,我望向窗外隨意賞景,偶見幾隻紫斑蝶在飛,接著,數量愈來愈多,後來,竟像一條蝶河般流過,那種壯觀與美麗,讓人有一種自問:「接下來是什麼行程還重要嗎?」於是我們停下車,足足在這兒欣賞、拍照、錄影、驚呼,待了近一個小時才離開。離開時蝶河仍沒有止息的念頭,持續地流啊流的。

2007年1月1日,我來到了高雄茂林,這兒的路邊有一塊告示牌,給汽車駕駛看的,法伯,您知道嗎?我因為這一塊告示牌而覺得驕傲與感動。因為我相信一個國家會為了一種昆蟲而提醒人們要小心祂們的生命是非常不簡單的,我相信如果我在別的國家看到類似這樣的告示牌,我一定會覺得這是一個高尚且文明的國家。這意謂著這個國家不再只是關心經濟成長的數字,人民不再只是向錢看,而是能夠看見另一種小生命,同時關懷這種小生命,這樣的國家,我相信,人民的素質和生活品質一定非常好的。

讀〈遷徒者〉2

當然,法伯,這只是我在看到這一塊告示牌時的當下感動與感想。事實上,在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上,我真正的感覺是,如果紫斑蝶沒有礙到經濟發展,祂們確實可能永續地存活在這裏。設若祂們不幸剛好度冬在「勢必」開發的某一區域,我想,祂們也將「勢必」被迫遷徙,只是,還會有更合適祂們的越冬山谷嗎?近來,我所居住的台灣島上,有一處名為大城的溼地。溼地內有豐富的生物,溼地所面對的近海則有中華白海豚生活其中。然而,國光石化廠卻想在這兒興建。我想,肯定沒先問過溼地生物們的意見,即使強行興建,大概也不會等這些生物遷移後才興建。(因為這些生物不懂人話,即使懂也很可能有人類所謂的釘子戶不肯搬遷)即使祂們都同意搬遷,建商有把握將另一處工業區營造成適合祂們居住的溼地嗎?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享綠生活:四碳植物 可成糧食問題對策

作者:吳天河(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助理研究員)

圖/可食用的西洋白花菜屬於四碳植物,將更能適應未來氣候變遷下的天候狀況(吳天河提供)

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下,年均溫提高,降雨型態改變,造成諸多生物生存隱憂。四碳植物(C4 Plant,如:西洋白花菜、莧菜)由於具備特殊的光合作用途徑和高效的節水機制,能在全球性氣候變遷中享有優勢。

營養價值豐富、美味且生長容易的西洋白花菜(C. gynandra)是亞蔬中心種原庫中重要的寶藏之一。西洋白花菜的嫩葉、葉柄、豆莢和花朵在多數非洲和許多南亞國家被當作蔬菜使用,其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維他命A前趨物)、維他命B9 (葉酸)和維他命C、及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此外,西洋白花菜亦含有適量的鈣、鎂和鐵,葉子則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除了營養和藥用上的功效外,西洋白花菜還有一點值得特別關注的—西洋白花菜是一種四碳(C4)植物。

現主要糧食作物 多為三碳作物

植物行使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會利用太陽的能源(太陽光)將二氧化碳和水結合在一起,產生糖(CH2O)和氧(O2)。已知的植物光合作用類型,也就是固定二氧化碳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三碳(C3)植物、四碳植物和景天酸代謝(CAM)植物。後者常見的有,仙人掌、龍舌蘭、鳳梨科植物、部分蘭科植物和其他多肉植物。

在三碳植物中,二氧化碳結合核酮糖單二磷酸之後,藉助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酵素(enzyme ribulose-1, 5-bisphoshpate carboxylase oxygenase, RuBisCO)轉化變成一種三碳化合物,因此稱之為三碳植物。然而因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酵素(RuBisCO)的活動,部分產生的基質會被氧化而非被羧化,並在「光呼吸」作用中造成基質的流失和能源的用盡。

三碳植物透過根部所吸收的水分,會在蒸發作用中流失 97%。在乾旱地區,三碳植物為了降低水分的損失會關閉氣孔,但是如此一來,二氧化碳不但無法順利進入葉片中,而且植物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比率含量也會隨之降低,致使植物增加「光呼吸」作用以產生足夠的二氧化碳。目前主要的糧食作物如小麥、稻米、大豆均為三碳植物。

四碳植物機能 有效利用水分

四碳植物則有不同於三碳植物的途徑。四碳植物會先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四碳的化合物,即草醋酸或阿斯巴甜。促使二氧化碳在葉肉細胞中被吸收和固定作用的是一種叫磷酸烯醇丙酮酸(phosphoenolpyruvate,PEP)羧化酵素。此四碳化合物會被運送到葉肉中的維管束鞘細胞內儲存,在那裡二氧化碳會重建並且直接參與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酵素(RuBisCO)的轉化途徑,以斷絕酵素吸收氧氣並進行光呼吸。

這樣的過程會讓現有的二氧化碳使用率更為有效。比起三碳植物而言,四碳植物更能有效地運用水分,因為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酵素可以讓二氧化碳更快速地傳輸,並且減少在蒸發作用中流失的水分。根據研究顯示,四碳植物的耗水量只需三碳植物的三分之一。常見的四碳植物包括甘蔗、玉米、小米、高粱、西洋白花菜和國人經常食用的莧菜。

圖/莧菜是常見的食用蔬菜,即是四碳植物。(吳天河提供)

在氣候變遷的狀況下,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使得C3植物生長速率加快。但是,在一些溫度升高的區域,供水也通常短缺,土壤中亦缺乏氮。當供水吃緊情況限制C3植物的生長時,C4植物更能有效率地利用二氧化碳並產生更多能源,如此特性使C4植物的抗逆境優勢高下立判。當植物種植在同一個環境但處於高溫(高於30°C)的情況下,C4植物相較於C3植物更能保留水分,除此之外,C4植物不會進行光呼吸,且氣孔可以維持長時間的關閉。高效能的節水機制讓 C4植物在乾熱的環境下仍然可以成長、茁壯。

面對愈來愈嚴峻的氣候條件,西洋白花菜和其他可食用的原生蔬菜對於提高農業生產系統的適應能力,以及確保乾旱地區的糧食與營養安全,將扮演一個日趨重要的關鍵角色。亞蔬—世界蔬菜中心為全人類保管來自13個國家、232種的西洋白花菜種原,所收集的莧菜種原更多達725筆,來自全世界44個國家。亞蔬中心目前針對西洋白花菜和其他尚未充分利用的原生蔬菜進行研究與分析,期望透過包括營養蔬菜的多樣性膳食以消弭營養不良問題,藉開發新的市場與機會以期為農民增加收入。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自然人文:歷坵(魯拉克斯)‧田間日記 (上)

作者:圖、文/ 歴坵(魯拉克斯)復耕小農

小米田間日記

今天清晨就有個想法,農閒時期剛剛過,應該去田裡巡看看。沒想到杜媽一早就來敲門說是今天要開始拔小米草囉,還真的很有默契的想到今天的工作。

杜媽語重心長的說了今年氣後真的怪,雨量少又冷,所以小米及黃豆情況都不是很理想,小米開始有銹病。翻開葉子背面,果然生出一片類似黴菌般的白色粉狀物,杜媽說像這種染病的小米不拔除的話很快就會擴散感染。

另外一個危機就是黃豆了!!杜媽說杜爸常常夜裡來看黃豆,為什麼為什麼還要夜裏來看,因為這裡有很多得蟋蟀,常常帶著大剪刀嘴來將黃豆剛發出的嫩葉剪掉,可以預期今年第一期的黃豆可能不如去年的產量好。

杜爸也到田間看看,進入小米田沒多久手中也是一把剛剛拔起染病的小米,但也不忘安慰我說根隔壁田來說我們的小米可說是健康的,看一下隔壁田,真的!!光是看顏色就感覺不太一樣,杜爸說我們的小米個子雖然不高但每顆莖都很粗,這也許跟這塊地之前種植黃豆有關。

今天早上有了久未露臉的陽光灑在我們及田間的作物,好像是給我們掌聲鼓勵一樣,要我們好好加油也給作物們溫暖的擁抱,期待今年第一季的小米及黃豆都能順利成長,也要為辛勤的小農們加油打氣囉!!

※本文轉載自《部落客報到
※本文亦同步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    ‧副刊責任編輯、網編: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