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6.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Taroko生態達人成長營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立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苦勞網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生命力新聞
推薦瀏覽
觀樹教育基金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
台灣生物多樣性入口網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Ecotrust
地球公民協會 
崔媽媽基金會

六足王國:台灣昆蟲


 
 

享綠生活:Öko Box,奧地利的回收懶人包

作者:何幸耘(低碳生活部落格青年志工寫手團) 圖片:Öko Box 網站

多年以前,一家金飾店想出了一位女子為倒垃圾而特別打扮穿戴金飾的廣告,道出了台灣倒垃圾 文化;一位香港長輩也曾說過,他當年剛到台灣求學時,還誤認台灣垃圾車的音樂成香港的冰淇淋販售車,開心跑下樓卻撲了空。時空物換星移,隨著資源回收的落 實及部分地區專用垃圾袋的實施,台灣現階段的垃圾及資源回收措施對你/妳每天生活安排上有沒有什麼影響呢?在留學奧地利的時候,有個超便利的Öko box回收系統,即穿越語言的障礙深深影響我的生活。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砂泥蜂〉

作者:楊家旺

115_20110306_讀〈砂泥蜂〉

我曾經從沙泥蜂的嘴裡拿走一隻比獵人重15倍的毛毛蟲;15倍呢,獵手咬著這種獵物的頸部皮膚,要克服地面上的萬般困難把獵物拖回去,不知要花多大的力氣,光用想像就會知道,『15倍』是個了不起的數字。」法伯,看完您這段敘述,我再仔細比對我所拍到的照片,覺得狩獵蜂真的是一個大力士。照片裏的那隻毛毛蟲,目測來看,我覺得至少有狩獵蜂的4、5倍重吧!而且,如您所說的,祂必須克服萬般困難的路面,像照片裏我所拍到的那一時刻,祂正穿越如叢林一般的草坪,左閃右躲才能通過這片草坪。當然,之後還會有更多更複雜的地形等著祂。而且,在知道了祂的辛苦後,我就不敢抱怨自己當時頂著8月烈陽、跪趴在地上拍攝祂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了。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凌波仙子金門驚鴻:水雉

作者:陳秀竹(文字工作者) 攝影:許進西

100年5月上旬,高雄來的鳥友在金門慈湖拍攝到棉鴨,消息與我分享,我立即通知金門鳥會理事許進西,因為他一有好消息也會立即與我分享,結果他去到慈湖卻未與棉鴨相遇,意外的見到兩隻美麗而迷人的水雉,並且把照片與我分享。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日據時代的穀倉在石岡

作者:Michael Turton (長庚大學講師) 翻譯:張慧芬

今天騎自行車進入石岡鄉,碰巧經過了一個日據時代的糧倉,我便決定停下來,好好看一看這個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

精采內文

 

 

享綠生活:Öko Box,奧地利的回收懶人包

作者:何幸耘(低碳生活部落格青年志工寫手團) 圖片:Öko Box 網站

多年以前,一家金飾店想出了一位女子為倒垃圾而特別打扮穿戴金飾的廣告,道出了台灣倒垃圾 文化;一位香港長輩也曾說過,他當年剛到台灣求學時,還誤認台灣垃圾車的音樂成香港的冰淇淋販售車,開心跑下樓卻撲了空。時空物換星移,隨著資源回收的落 實及部分地區專用垃圾袋的實施,台灣現階段的垃圾及資源回收措施對你/妳每天生活安排上有沒有什麼影響呢?在留學奧地利的時候,有個超便利的Öko box回收系統,即穿越語言的障礙深深影響我的生活。

方便取得 鼓勵回收

在維也納的一間超市裡,放置在平台上的紙箱子吸引了剛購物完的我的注意。乍看之下以為那是放置購買商品的置物箱,然而在箱子上標註了郵寄的資訊。隨手拿了一個回家當收納箱,而就開啟了與它的互動機制。

此回收系統的靈魂之一便是在郵局、超市裡免費供應的紙箱子,主要用以回收紙盒及鋁箔包裝 (牛奶、飲料等包裝)。凡是市面上有ÖKO的標誌的的商品,用畢壓平後便可以放進回收紙箱子內。

主動回收 材質再生

這個設計已經簡單到讓人容易地辨識與執行,然而,還有更便利貼心的設計作為這個回收系統的後盾:約兩週一天依照行政區劃分的回收時間,而回收點就在你/妳家大門口!郵局也隨時接受你/妳的回收紙箱寄送。

蒐集家門前的紙箱由郵局、報社,還有部分社會福利機構等執行,而這些紙箱便統一被送至Mayr-Melnhof公司的回收中心進行處理。回收工廠在蒐集後,將紙盒煮沸分離,拆解下聚乙烯及鋁箔金屬,並回收纖維素。纖維素可再製成紙板。而我們可以在超市及郵局免費領取的回收紙盒也是由回收的紙漿製成。

左圖:可送至郵局回收。右圖:於規定時間放置於門口,會有專人回收。

讓你/妳窩心的還不只這些,這次做了好的回收,回家時你/妳也會收到同樣數量的新紙箱。收到太多空紙箱?毋須煩惱,因為有通報系統替你/妳解決回收的各個問題。

老實說這樣的回收機制讓我充滿疑惑:各類回收包括堆肥廚餘都有設置統一的回收站,而公用一般垃圾箱及紙類回收還設置在公寓大樓內,小小的牛奶盒怎麼可能有那麼大的經濟實力跟重要性超越其他物資而得以支撐這個回收系統?或許這個點子是來自於聖誕老公公送禮物的逆向操作,但我為這個系統在整個奧地利執行,而深深地著迷也打從心底的佩服。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更多詳細資訊,請至 http://www.oekobox.at/(德文)

※本文所有圖片亦均來自Öko Box 網站

Top

 
 
 

專欄作家:讀〈砂泥蜂〉

作者:楊家旺

115_20110306_讀〈砂泥蜂〉

親愛的法伯:

您在第一冊第15章的開頭這麼形容砂泥蜂:「身材纖細,體態輕盈,腹部末端非常細窄,像一根細線似地繫在身上,身穿黑色服裝,肚子飾有紅色披巾,這便是砂泥蜂簡要的體貌特徵。飛蝗泥蜂捕捉直翅目昆蟲,而砂泥蜂則以毛毛蟲為野味。」看見您這樣的描述,再加上您書上的手繪附圖(柔絲砂泥蜂),我馬上想到曾在南投埔里拍到的那張照片,非常符合您對砂泥蜂的外觀形容,而且,祂正跨騎在一隻被麻醉的毛毛蟲身上,如同您所說的,「以毛毛蟲為野味」。

才讀了您這一章的開頭,還沒繼續閱讀下去,我就可以猜想到您要做的實驗是什麼了。您肯定又想知道獵物是怎麼被麻醉的,換言之,一隻砂泥蜂是如何麻醉毛毛蟲的。還有,您肯定也不會忘記以您所觀察到的結果來駁斥演化論,這是您一再強調的看法。您認為狩獵蜂對獵物的麻醉,其螫刺的穴點是那麼精準,精準到不容許試誤,因而不可能透過天擇選汰。您認為要螫刺就得準確,不容有所偏差,這是沒商量餘地的。因此,您覺得狩獵蜂的這種能力不可能是透過演化而保留下來的,這種麻醉術,肯定是一開始就具備的能力,是天生的,絕非演化而來的。我已在很多章節看到您一再強調這種本能絕非演化而來的論點了。

我曾經從沙泥蜂的嘴裡拿走一隻比獵人重15倍的毛毛蟲;15倍呢,獵手咬著這種獵物的頸部皮膚,要克服地面上的萬般困難把獵物拖回去,不知要花多大的力氣,光用想像就會知道,『15倍』是個了不起的數字。」法伯,看完您這段敘述,我再仔細比對我所拍到的照片,覺得狩獵蜂真的是一個大力士。照片裏的那隻毛毛蟲,目測來看,我覺得至少有狩獵蜂的4、5倍重吧!而且,如您所說的,祂必須克服萬般困難的路面,像照片裏我所拍到的那一時刻,祂正穿越如叢林一般的草坪,左閃右躲才能通過這片草坪。當然,之後還會有更多更複雜的地形等著祂。而且,在知道了祂的辛苦後,我就不敢抱怨自己當時頂著8月烈陽、跪趴在地上拍攝祂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了。

您曾觀察到一隻砂泥蜂朝一隻毛毛蟲的第五或第六節螫了一下,毛毛蟲就一動也不動了。您說,對一些體型微小的毛毛蟲只要刺一下就夠了,但是對體重15倍於砂泥蜂的毛毛蟲,只螫刺一下是不夠的。有一回,您和一位朋友從翁格勒高原下來時,終於目睹了如下的畫面:「一隻灰毛蟲,爬到地上來,獵人立刻撲上來,抓住牠後頸的皮。砂泥蜂騎在這龐然大物的背上,翹起腹部,就像一個對患者的解剖學結構瞭如指掌的外科醫師一樣,有條不紊、不慌不忙地拿著手術刀,在受害者的腹部那一面,從第一個體節到最後一個體節都刺了一下。每一個體節都刺到;不管這體節上有沒有腳都要刺,而且按照順序,從前到後地依序刺下來。」您的幸運令我羨慕,法伯,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看到這樣的麻醉過程。

這一章的最後一段,果然,您不忘強調「本能」,並暗示您不同意演化論的觀點:「牠的行為完全受到天啟,昆蟲根本不知道牠自己在做什麼,而是服從推動著牠的本能。但是這種至高無上的天啟是從哪裡來的呢?遺傳論、行為選擇、生存競爭,這些理論能夠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嗎?在我和我的朋友看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要解釋難以言喻的邏輯,行為仍然是最有說服力的啟示,這種邏輯以神啟的法則管理著世界,並指導著無意識行為。我倆被這真理之光深深打動了,眼眶中潸然流出一種無以名狀的感慨眼淚。」如果有一天我也能看到一隻狩獵蜂對著一隻毛毛蟲,從頭到尾,一節一節地螫刺麻醉,毫不含糊隨便,針針精準,我想,我也會流出一種無以名狀、感動的眼淚。我深深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法伯,我所拍到的這一隻騎在毛毛蟲身上的狩獵蜂,中文名:斑節細腰蜂,學名:Ammophila clavus,我曾在〈細腰蜂的睡姿〉這篇文章裏介紹過祂,文章裏還提到吳明益《蝶道》裏曾引用過一段文字,一段您在《昆蟲記》裏寫過的文字,關於泥蜂睡覺姿態的文字,您應該還記得自己曾寫過這樣一段文字吧。

或許,班節細腰蜂是一種很值得探索其完整生活史的昆蟲,真希望,未來能有時間和機會,記錄祂完整的生活史,例如:拍到祂如何麻醉毛毛蟲、挖洞穴、產卵,卵如何孵化、成長、化蛹、羽化,睡覺(已拍過)、搬運被麻醉的毛毛蟲(也拍到了)……等等。

當然,如果要完整且精確地記錄這些過程,首先,我必須熟讀您的《昆蟲記》,因為這麼做必能省不少摸索試誤的過程。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自然書寫:凌波仙子金門驚鴻:水雉

作者:陳秀竹(文字工作者) 攝影:許進西

100年5月上旬,高雄來的鳥友在金門慈湖拍攝到棉鴨,消息與我分享,我立即通知金門鳥會理事許進西,因為他一有好消息也會立即與我分享,結果他去到慈湖卻未與棉鴨相遇,意外的見到兩隻美麗而迷人的水雉,並且把照片與我分享。

根據金門縣政府出版,梁皆得先生主編「觀鳥金門-金門賞鳥指南一書所述,水雉俗稱菱角鳥,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因棲息環境遭開發數量稀少,全台不超過 100隻,主要棲息於台南官田一帶的菱角田中,因生活在菱角田及外形像成熟的菱角,所以被稱為「菱角鳥」。金門地區觀察紀錄不詳。水雉的腳趾特別的長,使牠適宜在長滿浮水植物的沼澤區活動,繁殖行為和彩鷸相似,有一夫多妻的繁殖行為。

據資料所述,水雉的公、母鳥一般羽色相同,尾羽的長短也因個體差異而不同。明顯的特徵是母鳥體積比較大,公、母鳥如果站在一起,就會格外的明顯。水雉因為在台灣多數棲息在菱角田的環境,所以有菱角鳥的別稱,但是原來牠們並不會吃菱角,因為水雉主要的食物為:水生昆蟲、小魚、濕地植物上的小蟲、植物嫩芽等。水雉擁有比例特長的腳趾及腳爪,因為這樣可以分散牠的身體重量,所以賞水雉行走時,就不會沈到水中,水雉的外型非常優美,所以素有「凌波仙子」的美稱。

水雉一巢一般生4顆蛋,偶而也會出現現有5顆蛋的情形。母鳥通常會在早上下蛋,平均會一天下一顆蛋,下完四顆後,牠就把孵蛋的重責大任交給公鳥了。

水雉由於進化,使得牠擁有一雙像雪鞋一樣可以行走在浮葉上的腳,主要因為特別長的腳趾,幫助牠能將重量分散到大於本身且十分輕薄的浮水葉片上,因此水雉在浮葉上,行走有如履平地的感覺。水雉在池塘裡通常以行走為主,根據鳥友觀察發現,水雉只有在遠距離覓食或受到干擾時,才會以飛行的方式前往。如果大家有機會在野外觀察水雉,就會發現當牠們修長的腿趾,漫步在池塘裡,輕盈移動,姿態多麼優美與迷人!所以大家會雅稱水雉為「凌波仙子」。據說在日據時代,水雉是被列為天然野生紀念物之一,並且受到嚴格的保護!

我記得去(99)年7月我到金門大學上採購法的課程,有一天早上去得特別早,就到學校的大學池觀察,意然讓我第一次與水雉初相見,當時自己不能確定是否即為水雉?我還電話請金門鳥會資深田野調查同仁溫林來現場幫忙鑑定,確認是水雉。

今年5月發現的水雉,經過金門國家公園發佈新聞之後,有鳥友寫E-mail告訴我,他們在5月上旬接近新聞報導的時間,也在烈嶼的陵水湖拍到水雉,後來金門鳥會的其萱理事也來信分享拍到在慈湖水雉,我再回電和進西聯絡,他說今年有好幾個地方都分別有水雉的蹤跡,瓊林水庫也有水雉在那裡生活。

金門池塘、沼澤環境豐富,非常適合水雉生活,歡迎喜歡鳥類生態的朋友,一起來分享水雉的生態,並希望有機會在野外遇到水雉時,請不要干擾水雉的生活。

Top

 

 自然人文:日據時代的穀倉在石岡

作者:Michael Turton (長庚大學講師) 翻譯:張慧芬

今天騎自行車進入石岡鄉,碰巧經過了一個日據時代的糧倉,我便決定停下來,好好看一看這個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

這個糧倉位於台3線底的石岡鄉,走沒兩步就可以到達石岡國小,轉角則剛開了一間又新又寬敞的7-11。你也可以很容易的從東豐自行車道找到這個地方。

糧倉外的標示牌幾乎被掩蓋住了,不過這或許不算壞事,因為上面的英文解釋並不是太清楚。

如果你對於舊有的傳統農具有特別偏好,那你一定會非常喜歡糧倉裡的加工機械。不過擺在正中間的黑色設備並不是一般農具,但是它也擔任了很多跟打穀一樣猛烈擺動跟撞擊的工作。

在糧倉裡有很多清楚的資訊,包括建築的歷史背景跟農業的生產流程。

下圖為儲存穀物的房間。

舊有的設備。

糧倉外面有一個小的雜貨店跟休息區。

※本文轉載於作者部落格《The View from Taiwan

※石岡農會日式穀倉大約建於民國26年至32年間(昭和10年左右),至今有60餘年歷史,目前穀倉已列為台中縣八大歷史建築之一。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    ‧副刊責任編輯、網編: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